1.中美新能源霸主首次正面对决,特斯拉Model 3和比亚迪汉谁更强?

2.tpp协议对中国的出口会带来什么影响

3.董明珠和张磊:两个狠人的进与退

4.新能源汽车下个五年何去何从

5.新能源汽车将来真的可以普及嘛?

中美新能源电动汽车_中美新能源汽车协定

中美关系短期内恶化会利空股市,但是这是短暂的。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中美关系对美国发展至关重要,当美国下一任总统选出来了。

全球疫情结束了,那时中美关系会和平发展,也符合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最后,股市短期波动震荡是正常的,希望大家稳住。

中美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两者息息相关,给全球提供了大量的商品与服务,短期内谁都不开谁。但从长期看,在持续的政治打击下,部分产业可能会向东南亚和美国本土转移。

扩展资料:

1、中美关系很难回到之前的状态,不应有过多幻想。

2、中美等国际关系对境内有利空影响,但日子照过,不应过度恐慌。

3、经历中美贸易战考验,股市底部已经在年底探明。

4、当前A股行情是割裂的,一部分股票贵且涨,另一部分便宜且不涨,在看不准的情况下,不建议大仓位跟风追高,可以多配置便宜的。

中美新能源霸主首次正面对决,特斯拉Model 3和比亚迪汉谁更强?

2014年,笔者开始了货比货系列的第一季,将中美同款车型在价格和配置上进行了对析,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转眼间已经到了2020年,在这5年里,中国自主品牌发展壮大,新能源车型和新的传统动力车型大量上市。与此同时,大部分中国消费者对于汽车的认识,却仍然停留在“外观、品牌和口碑”上,对关系到消费者自身和家人的“安全配置”仍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还不会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车型。

为了让广大消费者能够从自己的需求出发,购买到安全合格、配置便利、适合自己的车型,笔者准备开始“中美对比系列”的第二季,将新上市的主要车型进行综合对比,用具体的数据向国内消费者展示,自己目标车型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以及自己中意的品牌是否真的像口碑传颂的那样好。

本次要对比是2020款美版宝马X6和2020款国内版进口宝马X6。

美版X6车型售价主要如下:

宝马X6的外形、内饰如下:

美版X6售价与国内X6售价对比如下:

美版X6?sDrive40i与xDrive30i?M运动套装版参数对比见下表:

美版X6?xDrive40i与xDrive40i?M运动套装版参数对比见下表:

美版X6?M50i与xDrive40i?尊享型?M运动套装版参数对比见下表:

参数差异汇总表:

差异简评:

1.?从价格看,美版X6的价格区间为60.3~82.01,国内版X6的价格区间为76.7~93.7万,国内版X6的溢价率14%~34%。无论动力缩水车型还是动力相同车型,国内车型售价均远高于美版。更夸张的是,国内版40i型的价格甚至高于动力水平更高的美版M50i型,看来“信仰”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

2.?质保方面,国内版在质保时间上少于美版,质保里程多于美版。

3.?车身及底盘方面,中美车型基本相同,国内X6全系标配xDrive四驱系统,大部分车型后轮胎和轮毂较美版大一寸。

4.?动力方面,美版宝马X6共有3款车型,两种动力配置,分别为3.0T(两驱、四驱)和4.4T,2020国内进口版款X6共有3款车型,2种动力配置,分别为2.0T和3.0T。单从动力看,中美3.0T车型动力相同,但缺失美版动力强劲的4.4T车型,增加了功率较低的2.0T车型。

5.?安全方面,国内除顶配车型外,其余车型简配了车道偏离报警、并线系统,主动安全配置低于美版对标车型。笔者强烈反对国内X6简配安全配置(部分车型为选装配置)的行为。

6.?便利方面,国内版X6较美版有增有减。总的来说国内版X6便利性配置高于美版对标车型。

7.?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国内进口X6售价高于美版,动力弱于美版,除顶配车型外安全配置略有缩水。如果说动力方面国内进口X6缺失了44T车型是因为“环保、税收”等原因,但是部分进口宝马X6简配主动安全配置就显得“不厚道”了。

购车建议:

购车建议分为:不推荐——可以购买——推荐购买——强烈推荐四个级别。

附录一:本系列文章的意义

中美对比系列文章,对比的不是中国比美国的税率高多少,比的不是中国老百姓比美国老百姓收入少多少,比的是厂家在中国卖一辆车比在美国卖一辆车多挣了多少钱。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生产一辆汽车的成本略低于美国生产一辆汽车的成本,在同样的税率下,为什么国内的汽车指导价竟然高于美版?答案就是部分外国厂商通过“品牌影响力”、通过“国内消费者的盲目信任”、通过“简配加价”的办法,在中国这个汽车消费观尚不成熟的市场获取了额外的利润。本系列文章意义就是要把企业的这种行为揭露出来,让更多的消费者看到国内车价高企的表面之下,部分外国车企的“吃相”是多么的难看。

附录二:国内汽车相关税费包括:

1.?关税(仅对应进口车),目前为15%,由于中美贸易战影响,美版进口车关税将会增加到40%。

2.?消费税。与排量绑定,排量<1L=1%;排量<1.5L=3%;排量<2L=5%;排量<2.5L=9%;排量<3L=12%;排量<4L=25%;排量>4L=40%。

3.?增值税。固定税率13%。

4.?本文中,美版车型“税后价格”,指的是“美版车型厂家指导价+国内关税+国内汽车消费税+国内增值税”(不包括购置税)。如此计算的原因在于:美版车型厂家指导价,已经包括“生产商利润”、“经销商利润”这两块。国内厂家指导价,则包括“生产商利润”、“经销商利润”、“国内税费”这三块。两者相比,国内多了“国内税费”这一块。考虑到“国内税费”是硬成本,不会成为经销商的利润,因此,本系列文章中,所有的美版车型价格,都增加了国内的税费。美版车型“税后价格”如果比国内指导价高,那么说明经销商获得了超额的利润;反之,如果美版车型“折算后价格”如果比国内指导价差距不大,则说明经销商比较厚道。至于购置税,由于美国买车以后,也要支付车款10%左右的增值税,与国内10%的车辆购置税基本相同,因此两者相抵,就不再计算了。

笔者已经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云生说车”,欢迎关注。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tpp协议对中国的出口会带来什么影响

特斯拉的入华,且在国产之后成本和价格一降再降,很多人都将它视为了其他新能源产品的强敌,虽然它在期间经历了“减配门”,自动驾驶事故等,但上个月近1.5万的销量却更加抢眼。而比亚迪作为自主阵营当中的新能源技术大咖,它拿出了一款在加速、续航等硬指标上能够跟Model?3正面叫板,且尺寸跨级,用料更为出色的汉;但相比之下,比亚迪的品牌形象和价格标签仍是它的短板所在,那么这两款车到底该怎么选呢?

正如开头所说,在特斯拉Model?3热销的前提下,比亚迪汉之所以能够热议,原因就在于它的硬实力很强悍,21.98-27.95万元的售价又要亲民不少。对比来看,Model?3尺寸更小(车长46mm),标准续航版本的百公里加速和续航里程分别为5.6秒和445km,售价29.18万起;而汉EV顶配的百公里加速为3.9秒,续航里程为550km,车长达到了4980mm,用料更是豪华不少。可以说,论产品,比亚迪汉对标的是Model?S,Model?3跟它没有可比性,而再加上刀片电池相比三元锂电池的优势,比亚迪汉占据着显著优势。

可又有一种观点认为: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性能和体验早已不再是决定一款车销量的关键,品牌和面子更重要。以特斯拉Model?3为例,很多人不是不知道它用料不好,做工粗糙,甚至也知道国产Model?3一直在不断降价,以及充电桩使用价格昂贵,售后态度差等众多槽点。可很多人却是“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一个个槽点,仍然阻挡不了特斯拉Model?3的热销,6月近1.5万台的销量,它至少是现象级的存在;且说到产品本身,Model?3也并非是一无是处,比如它的操控和自动驾驶还是很受人认可的。

而早年间,特斯拉依靠Model?S和Model?X,已经建立了它的高端形象,再加上在国金等高端商业区布置的体验馆,昂贵+高端,特斯拉的确已经成为了一种高大上的存在。相比之下,比亚迪给国人的第一印象却不那么美好,廉价、拼配置是它早年间给国人留下的印象,虽然近年来它在新能源技术上的进步有目共睹,新的设计和产品也打破了过往那种低价形象,但想要在22-28万元的价格区间获得认可,而且还是在对于自主品牌来说难度极高的轿车市场,不被一部分人看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可话又说回来,特斯拉的市场表现虽然像极了性能、豪华退步,却依然热销的奔驰,但它跟这些传统豪华品牌还是有很大不同的。首先,类似于奔驰这种百年品牌,它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早已经根深蒂固了,换句话说,很多人不会因为性能和配置,甚至是售后和质量而轻易放弃奔驰;可特斯拉早年间却是因为它的技术而火的,只能算是后起之秀,如今产品性能被比亚迪反超,消费者未必不会改换门庭。

与此同时,从个人消费的角度来讲,销量不应该作为购买的参考,产品力才是参考的关键。论性能,前面已经说过,同价位比亚迪汉无论是加速、续航等等都是全面取胜;即使要谈面子和排面,尺寸、用料同样占优势的比亚迪汉在Model?3面前未必会输了气势。

说一千道一万,论产品,这次比亚迪汉的确是让Model?3难以反击;可论品牌,又恰恰是特斯拉的强项和比亚迪在高端市场的短板。理性来讲,比亚迪汉的实力或许更容易让人满意;可如今买车,感性、情怀、排面这些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理性or感性,汉还是Model?3,你会如何抉择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董明珠和张磊:两个狠人的进与退

TPP对中国的影响是多维度和多方面的。既有短期的影响,也有长期的影响;既有经济的影响,也有非经济的影响;既有局部的影响,也有综合的影响。

1、TPP高标准条款短期内加大中国推进体制改革的紧迫性,长期看可能会演变成对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利的国际治理新规则。

2、短期内中国不加入TPP负面影响有限,但日本的加入将致使中国受到的负面效应显著扩大。

3、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中国加入TPP的综合收益均小于推动“10+3”。

温馨提示:以上解释仅供参考,不作任何建议,如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会计、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应答时间:2021-11-22,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公布为准。

新能源汽车下个五年何去何从

5000人看似不多,但董明珠发声的背景,是家电行业一片愁云惨雾:海信裁员一万人,美的高管降薪30%,中国大陆家电(不含3C)零售额2020年一季度为1326亿元,同比下降36%。格力也难以独善其身,光2月份就亏损200亿元。然而董明珠就是敢喊。这一点和她同一代的营销大师 宗庆后也自叹弗如:“我们没有她魄力大。”

外界觉得她敢喊,董明珠自己觉得这是敢做——现在是销售的谷底,却是积累人力资本的良机, 她这是在抄底, 为格力下半年的复苏积攒力量。无独有偶,刚成为董**大老板的高瓴资本掌门人 张磊,这段时间也在四处,逆市而行。 2月16日,作为国内外大中型制药企业、生物技术企业提供药物研发、生产一站式CMC服务的凯莱英披露,高瓴资本将通过现金方式认购非公开发行股票23.11亿元;3月6日,高瓴资本增持微创医疗4773.4万股,持股比例达到6.61%;3月17日,高瓴资本参与了对石家庄君乐宝乳业有限公司的融资;3月19日,港股上市公司三生制药发布公告称,高瓴通过旗下投资基金,拟购买一项,并以此获得转换成公司股票的权利。如果转股,高瓴将拥有三生制药约5%的股权。而在传统 科技 创投领域,张磊也在疯狂出击。从3月20日到23日仅仅4天时间内,高瓴资本主导并参加了估值50亿美元的小红书E轮,以及估值超过160亿元的喜茶新一轮融资。

……

和搭档董明珠一样,张磊领导的高瓴资本挥舞支票砸出最少几十亿人民币时,创投圈因为对经济形势预判而纷纷降低投入,瑞幸打头的中概股风波更是导致投资行业一片哀鸿。然而,正像他在与黑石老板苏世民对话时说的那样,张磊也用实际行动告诉市场,“当下,我认为最大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 现在就是重仓中国最好的机会”。

张磊

面对黑天鹅时相同的逻辑,也许可以说明张磊和董明珠为什么会走到一起。 巴菲特那句名言得到了他们坚定而凌厉的践行:在他人恐惧时贪婪。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在日后的合作中,当他们中的某一位恐惧时,另一位会怎么做呢?董明珠是出了名的“铁娘子”,而张磊说过一句未必为很多人所知的话: “投资中国不适合内心软弱的人。” 李斌和刘强东肯定领教过张磊强硬的内心,以及手段。

张磊在2016年发表过一次演讲《在中国寻找钢铁侠》。虽然没有明确指出谁是中国的钢铁侠,但外界大都认为,张磊说的就是李斌。高瓴对蔚来的投资,据说是李斌和张磊在一起滑雪时敲定的,两人的交情可见一斑。2015年,高瓴资本领投蔚来1亿美元A轮融资,并在C轮及C+轮继续跟投蔚来。蔚来IPO时,高瓴持股比例达7.5%,是蔚来第三大股东。2019年二季度,蔚来股票价格一路下跌的时候,高瓴资本还大力增持了蔚来 汽车 2061.85万股,持有总股票数占比超过12%,同时张磊还买入特斯拉66.83万股。

当时,张磊持有两家中美新能源 汽车 企业股票市值超2亿美元。然而,2019年第三季度,当蔚来 汽车 的资金链越来越吃紧、李斌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的时候,张磊果断放手,高瓴开始大幅度减持蔚来,到了第四季度,蔚来和特斯拉这两家张磊眼中的“钢铁侠”,一起被高瓴资本清仓。对于张磊的果断与干脆,刘强东领悟得更早。

当初刘强东想上马自建物流,遭到内外几乎一致反对,他找到张磊,希望融资7500万美元,但张磊说, “这个生意如果不砸钱是看不出来行不行的,要么不投,要投我们就投3亿美元!” 像不像这一幕——雷军提出要打一块钱的赌,董明珠说:赌一块钱有什么意思?要赌就赌10亿!

京东上市之前,张磊还送出神助攻,撮合了腾讯入股京东,京东获得了微信巨大而稳定的流量支持。那时候,刘强东视张磊为恩人,而张磊则拥有了一个经典的投资案例。2018年的明州,成为高瓴和京东关系的转折点。爆出来之前,高瓴资本虽然在减持京东的股票,却是属于获利回吐的正常操作,而且有卖有买基本保持稳定。事情被曝光后,张磊毫不犹豫开始清盘京东股票。数据显示,到2018年第二季度,高瓴资本从最高持有接近1.6亿股减持到2100万股京东股票,持股比例进降低至1.45%,已经退出了京东主要股东的行列。

而在减持京东股票的同时,张磊开始不断加仓购进阿里的股票,当年就投资过10亿美元不断重仓持有。到了2020年4月9日,最新的股票持有统计信息显示,高瓴资本依旧在不断加仓阿里,而京东还是继续减持24%。 赌桌上没有永远的赢家,张磊他知道什么时候该收起筹码,全身而退。 正是这一点把张磊和董明珠区分开来。

董明珠有进无退。 强硬既是董明珠的性格,也是她的人设。 至少在公开场合,没见铁娘子软过。从36岁在格力做业务经理开始,董明珠将格力从一个小工厂带到了年营收过2000亿的巨无霸,堪称当今最优秀的企业家之一。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让董明珠在格力逐渐养成了在说一不二的作风。而 作为国企经理人,产权不完备,随时可能被其他人摘桃子,使得董明珠不能卸下盔甲,露出空门。

问题是,任何人都不能保证永远打胜仗。董明珠也不能,打败仗没什么,但 董明珠因为不断胜利的说一不二,和因为缺乏安全感而导致的更加说一不二,在格力内部排除了一切对冲力量,注定让她难以在最合适的时机,从本不足以影响大局的小败局中退出。 2015年因为与雷老板的打赌在前,董明珠宣布格力要做手机,“分分钟灭掉小米”。

不久后第一代格力手机面世,董明珠坚持把个人照片设成了系统内置的开机动画。在接受访时她表示, 开机画面放她的照片是为了表达对消费者的尊重。 然而,现实教育了董**。除了针对内部员工的强制购买之外,市场销售成绩没有突破三位数,格力手机变成了皆知的滑铁卢。董**当然没死心,她认为做手机的失败只是一次偶然。没想到的是,偏执并坚持ALL IN投资银隆 汽车 ,导致了一次更大的败局。2016年1月在珠海人大的会上,董明珠认识了在河北开发过地产,现在又跑回珠海去搞新能源 汽车 的魏银仓。董明珠当时就拍板投资银隆 汽车 ,哪怕魏银仓当时并没有引资的需求。2016年8月18日,格力公布了130亿元收购银隆新能源100%股权及相关定向增发的方案,在媒体会上,董明珠公开宣称“珠海银隆就是格力 汽车 ”。

然而,董明珠始料未及的是,在10月30日的股东会上,以往对他言听计从的股东们“反水”了。一家家电制造企业要以130亿的代价收购一家新能源 汽车 公司,后者拿掉国家补贴连年亏损,“核心技术”买自一家长期亏损、从纳斯达克退市的美国企业。这种事怎么看都不靠谱,股东们没有同意。董明珠发飙了。她不满“进场没有人鼓掌”,提高声调提醒投资者,“你看看上市公司有哪几个这样给你们分红的?我5年不给你们分红,你们又能把我怎么样?”

被股东拒绝的董明珠并不甘心。

格力电器发布终止收购公告的当日,她高调宣称,个人携大连万达集团等四方与珠海银隆签署增资协议,共同增资30亿,获得珠海银隆22.388%的股份。其中,董明珠个人投资约10亿元。之后,董明珠一方面不遗余力地到处站台,打开银隆的市场扩张潜力,引进大客户以及渠道。另一方面,她也利用个人关系,为珠海银隆解决了资金问题。然而真相很快揭开,这个被董明珠推到马上就要上市地步的银隆 汽车 ,居然是个“银样蜡枪头”。本身技术就不过关,还借高利贷维持生计,拖欠供应商货款,逾期未支付的货款至少12亿元。董明珠动手更换银隆的管理层,结果引起激烈反弹。之后,就是双方持续很长时间的骂战以及法律纠纷。到目前为止,格力 汽车 还是一个图纸上的梦。

就像《兰德手册》里说的那样,每一位杰出领导者不断地挑战更大的难题,被视为一种美德。这是他们杰出之所在,可也常常是他们走向滑铁卢的开端。毕竟,这样的成功者非常固执,哪怕明知失败也不会去改变自己。

格力的问题很明显:缺一个能给董明珠提意见并且能让她听进去的人。以前朱江洪可以胜任这个角色,自从他退休之后,这个角色就一直缺位。 而张磊,现在被很多投资圈的大佬一致看好。

高瓴这一次从激烈角逐中胜出,成为各方都接受的格力电器大股东,博弈过程不得而知,不过,除了丰富的投资经验和雄厚的实力,张磊敢于伸手,在项目进行不下去的时候自己接盘调整,应该是一个难以忽略的因素。董明珠时代的格力堪称辉煌,然而她今年已经66岁, 离开董明珠的格力怎么发展?或者当董明珠已经不足以驱动格力时,怎么办? 这个问题被提上议程顺理成章,不去思考这个问题才不符合常理。在这样的情况下,高瓴的优势格外凸显:百丽陷入困境,作为投资方的高瓴干脆自己直接介入管理、用两年的时间实现数字化对传统企业改造,并将国际部分重新拆分上市。如果说格力存在董明珠之外的B,那么高瓴显然是这个B最佳执行者。

这就引出了另外一个有趣的问题:说一不二的团队领袖怎样和类似于护航者的角色相处?

当然,张磊也是一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人。从资本的角度上看,如果一帆风顺格力的盈利年年上涨,张磊躺着也能拿到分红,何乐而不为。为了安抚管理团队,张磊显得很大方。不仅承诺赠与董明珠等管理层、骨干员工近4%的格力电器股权激励,而且 高瓴保证董事会提名由格力电器管理层主导,格力电器将处于无实际控制人的局面。

4月14日,格力电器发布公告称,拟以不低于30亿元(含)不超过60亿元回购公司股份。当前董明珠直接或间接持有格力9.64%的股权,若最终的回购比例按公司总股本的1.42%计算,董明珠在格力持股比例将达11.06%。

对于这次格力回购股票,自媒体阿尔法工厂评价道: 格力电器行动逻辑更像一家外资主导的美股公司。 格力用以回购股票的资金来源于中国银行180亿额度的超短期融资,考虑到当下的通胀率,格力借这笔钱几乎约等于负利率。除此之外,高瓴在对百丽改造过程中显示出强大的线上能力:通过大数据对货品安排,精益管理提升供应链能力,优化了整个供应链的通路,改变了百丽的负增长,大幅提升了盈利。而这对长于线下短于线上的格力来说,显然正是急需的力量。

因此,现在看来,高瓴入驻格力,尽管保持低调,但已经开始在财务和渠道方面发挥作用,成为驱动格力前进的生力军。可以肯定的是,张磊与董明珠之间,一定会发生很多的故事。

新能源汽车将来真的可以普及嘛?

来源:任泽平公众平台发言截图

2025年,于汽车产业而言是个特殊的节点。

从乘用车排放法规到新能源汽车20%渗透目标,抑或部分自动驾驶及有条件自动驾驶新车渗透率过半等汽车产业发展阶段目标均需在这一年实现。

而若将时间拉回2020年,在经过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车市下行再加上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等一系列磨难之后,所有观点都已宣告“汽车产业的高速增长期已经结束”,且紧随其后是长达三年的抗疫期,或许谁也不会预想到,曾被视为高不可攀的“20%渗透率”中期目标会提前实现,宣告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阶段性胜利。

转眼间,2023年行将过半,恰处“2025年中期发展目标”中间节点,“新能源汽车市场将继续快速发展,但是未来几年内增速和渗透率增幅都将同步下降。”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 徐长明先生于日前开幕的第三届车用动力系统国际高峰论坛抛出如是观点。

那么,接下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如何变迁,我国汽车产业链上下游该如何应对值得深思。

新能源车市告别野蛮式增长

有别于过去两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翻倍式增速,尽管终于迈过三年大疫,迎来全面解禁,2023年的车市并未迎来开门红。

或因整体经济仍在缓慢复苏,抑或去年促销政策、补贴政策退坡提前透支消费需求,以及终端市场飞速发展背后基础设施、产业链跟不上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就盖世汽车研究院终端销售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国新能源乘用车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0.7%,渗透率由去年12月的28.58%攀升至29.87%。

要知道的是,去年自一月以来,全国疫情多点暴发,个别地区的生产静止,消费暂停,导致各厂家的销量明显大面积回落。基于此,哪怕是4月新能源乘用车增幅扩至86.74%,仍并未摆脱增幅放缓的现实。

在这一背景下,“卷”成了中国汽车产业上下主旋律。从最初的卷续航,到如今卷智能配置、卷快充速度,再到近期,由特斯拉开启的新能源降价狂潮,比亚迪以冠军版杀入10万元紧凑级车市,油电同价时代正在加快到来,给无数同级别燃油车敲响警钟。

得益于此,“据相关数据报道,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购买的意愿已经连续六年上升,今年达到了33%,与去年相比提升了6%。”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安聪慧如是说。

由此,在盖世汽车研究院的预测中,今年新能源乘用车市或呈低开高走态势,全年渗透率仍有望逼近40%,但未来几年内增速和渗透率增幅放缓不可避免,至2025年,或实现“新能源汽车50%市场份额”的中长期规划目标。

下个五年,冲击70%新能源渗透率目标

回望2020年,仍记得彼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大呼:“(至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20%)这是一个很难达到的目标”。

却不承想,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用2年实现了从5%到20%的跃升,此前设想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一步步提前。

在此背景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进华先生表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启动研制工作。

与此同时,“工信部正组织相关行业机构,围绕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路线图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旨在探索并明确碳中和目标下,我国汽车电动化发展进程究竟应以怎样的节奏,技术路线如何替代、转型。”中汽数据有限公司产品与技术战略部乘用车研究室主任 陈川透露道。

在他的分析中,基于我国3060双碳目标,“想要实现在2060年道路保有车辆的净零排放,就必须在2045年实现全面新车销售的100%新能源化,倒推到2035年便需要达到70%左右,那么2030年至少实现50%的新能源新车渗透率。”

但要知道的是,近年来,伴随全球对气候问题的愈发重视,各国相继给出了“禁燃”时间表,《欧盟轻型车CO2排放法规》提出2035年轻型车100%碳减排目标;美国加州出台的《零排放汽车法规》(ZEV法规),提出到2035年轻型车领域实现100%新能源。全球各主要汽车生产国均加快电动化转型的步伐,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积累的先发优势势必将形成一定冲击。

基于此,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认为,至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达到65%。而陈川则更为乐观,“到2030年,我国整个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能达到70%左右。”

接下来,全面进入新能源时代

2019年5月,一份由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和政策研究项目在北京发布的《中国传统燃油车退出时间表研究》报告,对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进行了分析预测,提出中国有望于2050年以前实现传统燃油车的全面退出,一时间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赞同、质疑、反驳声不绝于耳。

尽管这一“禁燃”时间表从未被官方认领,但若与欧美同步,就要求我国汽车至少需要在2035年实现全面新能源化。甚至在经济学家任泽平先生看来,这一时间表还需进一步缩短至五年内。

不过,网友们并不买账,关于“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话题再次登上头条。究其原因,是消费者对于以纯电动汽车(以下简称为BEV)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仍有诸多不满,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续航、补能、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尚未解决。

一边是不断逼近的“禁燃”时间,一边却又是产业发展不得不面临的诸多瓶颈,究竟以何种技术路线应对未来,并在日渐放缓的车市增速中挖掘新的增长机会是接下来每个车企需解答的课题。

陈川分析认为,相较于日渐饱和的A00级以及25万至35万元BEV市场,8万至15万元的A0级BEV或在未来3—4年冲击100万辆市场规模,而占据我国主流市场的A级车恐在2025年实现有效突破,并在2035年之后加速打开。

“我们认为插电式混合动力(以下简称为PHEV)在10万到30万左右的市场是极具有竞争力空间。”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发动机仿真技术科科长 陆国祥先生如是说。

他进一步分析指出,基于现有客户调研来看,城市用户的用车场景七成为纯电、三成混动工况。放眼全国,《中国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一书指出,现阶段我国超81%新能源汽车用户日均里程小于60公里,96%用户日均里程小于100公里。

换言之,超100km纯电续航的PHEV以及增程式混合动力(以下简称为REEV),基本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用户日常通勤用电,长途出行用油的多样性用车需求。

从盖世汽车研究院终端销量数据中亦能窥见一二。今年1-4月,我国BEV汽车销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8.08%,渗透率由去年12月的20.96%微缩至20.67%;PHEV渗透率却由去年12月6.09%扩至7.52%,REEV销量更较去年同期暴增142.13%,渗透率首次突破2%。

面向未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首席专家李金成先生直言,“我们认为2045年之后国内汽车市场BEV与PHEV将各占一半。”

从眼下来看,迎合我国3060双碳目标以及越发严苛的“双积分”等政策,传统燃油车亦加速向混动转型。近年来,比亚迪DM-i/DM-p、吉利雷神动力、长城柠檬混动DHT、长安iDD混动系统、东风马赫动力、广汽钜浪混动等各大本土车企相继发布其混动品牌/平台,并自去年开始快速铺量。

短期内,油电混合动力亦被视为汽车节能减排下车市发展的又一增量空间。只不过,其终点究竟会是2030年还是2040年,“最终取决于成本。”李金成如是认为。

而无论何种路线,都在昭示一个信息,全面新能源汽车时代已进入倒计时。

新能源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会大量普及,但是能不能取代燃油车,这个不好说。或许有人说了以后石油枯竭了,那肯定就是新能源的天下了,说这话的人就是抬杠来了。下面说说我的观点。

第一,新能源车现在技术发展不如燃油车,电池充电时间,续航能力都需要解决,另外,燃油车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很方便的。

第二,也就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因为,燃油车国产车尚比不过合资车。要想弯道超车只有发展新能源。就跟当初中国选择发展双离合一样。

第三,石油一时半会也不会枯竭,车企为了利润有时候不会把精力全部放入到发展新能源车里而不顾燃油车的发展了。

第四,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还占多数,发展新能源就跟发展中国家要发展自己,对环境的影响是走先污染再治理还是先治理再发展,相信大家都知道,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肯定是先污染再治理,这没办法。燃油车对发展中国家还有很大的需求。

第五,重型卡车烧柴油的大卡,新能源估计现在还没有那么大马力。还有好多领域新能源根本不能比。

所以,新能源汽车会普及,但是燃油车跟新能源还会一块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