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_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控制标准
1.同济大学余卓平:汽车变革时代有众多关键零部件技术急需突破
2.新能源其中三项前沿技术
3.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篇知识解析
4.新能源汽车上主要的高压部件有哪些
5.我国电动汽车哪些零部件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
6.新能源车企“卡脖子”问题
根据中汽协公布最新产销数据,今年首月新能源汽车下滑较为严重,产销分别为4.0万辆和4.4万辆,同比分别下滑55.4%和54.4%,这是自2019年7月份补贴退坡后,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第7个月同比下滑。
尽管近期销量表现不佳,但对于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走向,很多人还是看好的。在特斯拉股价一路上涨的带动下,无论是供应商宁德时代,还是整车企业,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股票基本都经历了一波涨停。
同时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将有不少车企的新能源产品陆续进入市场。但不得不提的是,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期,产品差异化优势并不明显,趋于同质化。很多企业想尽量缩短这一瓶颈期,于是他们瞄准了固态电池。
重金落子固态电?
近日,戴姆勒牵手加拿大魁北克水电公司,共同开发固态电池技术,加速固态电池量产应用。戴姆勒表示,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关键零部件,固态电池将是下一个关键技术,在近年有可能看到乘用车固态电池原型产品。
同时,魁北克水电公司在1月31日曾宣布,公司将帮助约翰·古迪纳夫和玛丽亚·海伦娜·布拉加的创新型固体玻璃电解质获得专利许可,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戴姆勒公司的帮助开发固态电池技术,一旦该固态电池达到量产状态,将在戴姆勒旗下电动汽车上使用。
丰田也掩饰不住要加大马力进军电动化市场的决心,近日宣布与松下合作成立新公司,开发和生产方形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以及研发“下一代”电池,新公司命名为泰星能源解决方案有限公司,成立时间拟定于2020年4月1日。
其实,戴姆勒和丰田并不算最早入局固态电池的车企,在2018年,现代宣布投资位于马萨诸塞州的Ionic?Materials公司,进行固态电池研发工作,并计划将于2025年实现固态电池量产。同样是在2018年,大众投资1亿美元与QuantumScape公司建立一个新的合资公司,计划在2025年前建立固态电池生产线,并表示两家公司将共同努力,在固态电池领域发力,最终计划是实现固态电池的产业化生产。
此外,宝马除了自建电芯研发中心,研发固态电池技术外,还于Solid?Power在固态电池方面达成深度合作,有望于2026年实现固态电池量产。知难而退的戴森在放弃造车之后并没有放弃对固态电池的研究,戴森曾在声明中表示将继续将专注于制造固态电池这一艰巨任务。除了国外车企,上汽、长城、比亚迪等国内车企也在默默研发,车企纷纷入局固态电池,难道是锂离子电池不够“香”吗?
锂离子电池的终结者
科学界普遍认为,锂离子电池已经达到了极限,而采用锂、钠制成的玻璃化合物为传导物质的固态锂电池技术则被一致看成是锂离子电池的替代品。
几年前,新能源汽车作为乘用车市场的闯入者,有着很明显的一个短板——续航里程短。而续航里程又是消费者选购时最在意的一项产品参数,得“长续航”者得天下,于是车企纷纷提高续航。于是几年的时间续航里程很快从最初的160公里,提高到现在的超500公里。
无论是磷酸铁锂电池还是三元锂电池,车企对于动力电池的宣传主要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电池容量,另一方面是能量密度。在能量密度方面,据《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的动力电池发展规划:到2020年,中国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要达到300Wh/kg;到2025年,单体能量密度达到400Wh/kg。
但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国内动力电池独角兽宁德时代还是全球动力电池佼佼者松下,目前能量产装车的最高能量密度电芯大约在260~280Wh/kg,主流车型采用的量产电池水平都在180~220Wh/kg左右,距离规划中提到的300Wh/kg还有一定的距离。此外,在综合到安全等各类指标后,行业专家预测锂离子电池的单体能量密度极限为300Wh/kg。
固态电池则不同,目前有些公司研发的双电解液半固态电池就已经达到了350Wh/kg单体能量密度;中科院多个研究所也已经研发出300Wh/kg的动力电池,并与合作单位推进产业化;SF?Motors旗下部门TeraWatt?Technology在2019年8月份宣布推出4.5Ah固态电池设计原型,该电池的能量密度达432Wh/kg,这种能量密度可以直接达到规划中2025年的目标。搭载固态动力电池的新能源汽车的续航也将突破新的高度,可能超过800公里,甚至是达到1000公里。
提振新能源行业
除了在能量密度上超越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还有很多其他优秀品质,如安全性。据不完全统计,至今与动力电池相关的电动汽车自燃事故至少有40余起,仅在2019年国内发生自燃事件就涉及蔚来、特斯拉、比亚迪、吉利、北汽、江淮、云度等品牌。
锂离子电池如果过充或遭到撞击,很有可能损坏隔膜,进而导致发生短路,引起火灾。而固态电解质具有不可燃、不腐蚀、不挥发、不漏液等优势,此外,作为动力电池还能省掉电池包外壳、冷却等系统,节约空间、减轻重量、减少内阻力,提高循环寿命。
尽管有着不少优点,但是固态电池的规模化生产到应用并不是没有面临困难,固态电池在固态电解质的导电率、内阻界面阻抗及相容性上存在着问题,导致短时间内尚不能量产应用于市场;生产成本昂贵,仅生产满足智能手机需要固态电池成本就需要约为1.5万美元。鉴于此,很多企业持观望态度,特斯拉CEO马斯克便是代表,“固态电池有一定前景,但是距离技术成熟还需要时间,目前也不足以改变特斯拉的战略。”
确实如此,目前固态电池还仅限于实验室阶段,距离要实现量产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但股市却早早对固态电池敏感起来,赣锋锂业最近一个月上涨33.10%,上榜深股通3次,外资累计净买入6.19亿;近两个月上涨101.04%,上榜深股通3次,外资累计净买入6.19亿,可谓是十分活跃。
今年1月由于春节假期较往年提前,当月有效销售时间减少,导致新能源销量下滑。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受疫情影响,车市复苏仍需一段时间,新能源汽车行业将受到很大程度的打击。而此时不断传来与固态电池相关的消息,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确实是一剂有提振疗效的良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同济大学余卓平:汽车变革时代有众多关键零部件技术急需突破
小汽车的短板
---新能源车
当下,新能源汽车已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但记者调研发现,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仍有待突破,关键零部件还面临“卡脖子”问题。动力电池方面,我国在高比能量电池、高安全电池长寿命电池方面仍需加大研发力度;电机系统方面,我国的高效高密度驱动电机系统等关键技术,相较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关键零部件方面,车用芯片、高速轴承、智能汽车所需的毫米波雷达等,我国目前与国际先进水平亦有差距。专家建议,应加强国家统一部署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给予新能源车企投融资优惠政策支持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迭代:加大新能源汽车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力度。
今后十年是新能源汽车关键机遇期
近年来,全球各发达国家和汽车强国纷纷转型电动化,将其作为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性选择。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12个国家、25个地区宣布或制定了禁售燃油车的时间表。我国也明确了以电动化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方向。
新能源汽车基本上是零排放或者是超低排放,全寿命周期也可以做到低排放。”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进华说,有关部门做过测算,如果按《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21一2035年)》的安排发展新能源汽车,交通领域应该在2028年就能够实现碳达峰。
从发展条件来看,我国在供应链体系、资源储备、市场份额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有望通过新能源汽车实现汽车产业的换道超车。
调研发现,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仍有待突破,关键零部件还存在“卡脖子”问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兼技术部部长王耀认为,与国外龙头企业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动力电池方面,我国在高比能量电池、高安全电池、长寿命电池方面仍要加大研发力度:电机系统方面,我国的高效高密度驱动电机系统等关键技术,相较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王耀说。
新能源其中三项前沿技术
同济大学教授、国家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余卓平
2021年9月3日-5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联合主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协办的第十七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简称泰达汽车论坛)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召开。本届论坛围绕“融合?创新?绿色”的年度主题,聚焦行业热点话题展开研讨。
在9月4日 “高端对话:构筑安全稳定的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中,同济大学教授、国家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余卓平发表了题为“汽车变革时代急需产业化突破的汽车零部件关键技术”的演讲。
在演讲中余卓平表示,未来新能源汽车要获得长足发展,仍需在动力系统,尤其是分布式驱动、增程式、燃料电池和车路协同。
在余卓平看来,分布式驱动是电动化和智能化最佳的结合;增程式是解决里程焦虑的最佳方式;大功率、长距离的汽车工具将来一定走燃料电池道路。至于车路协同,单车智能并不可靠,有智能的车也必须有智能的路,也必须有智能的指挥枢纽。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能够在泰达论坛有机会谈一谈大变革时代,我个人围绕急需产业化突破的几个关键技术,大变革时代就不展开了,前面会长报告专门把大变革讲了一下,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未来。
大变革带来产业链的变化,大家可以看到,实际上我们一直讲弯道超车,应该说新能源汽车的跨越式发展确实给我们国家带来了机会,大家可以看到电动汽车领域一半的产量在中国,一半的市场在中国,而且这个链条带出来的电池产业、电驱动产业都在国际上牢牢占据一席之地。刚才董会长讲往高端走,在新能源里面都有充分的体现。
但是我们讲电动化,下一步还要突破的技术在哪里?
第一我会把思维重新从电池里面跳跃到驱动,我一直认为实际上动力系统一直是汽车的核心,我们以前电动汽车是电池受到制约,现在电池应该跨过这一步了,下一步电池仍然会继续发展,但是我认为下一步我们应该把目光聚焦到动力系统上来。我个人认为分布式驱动是电动产业值得大家关注的,第二个我个人一直认为,电动汽车多备电池不是未来的方向,所以插电增程混动是值得大家关注的,怎么搞一个增程器要关注。
分布式驱动是电动化和智能化最佳的结合,实际上我们讲智能化里面操作控制是核心,而分布式驱动的操作控制可能是最完美的。分布式电驱动系统将来是新能源汽车的前沿关键技术,从现在电动轮的发展来看,大家可以看到在不断的突破,目前我们的密度已经能够达到每公斤两个多千瓦,并且在不断进步。当然这还不够,还需要大家进一步关注。从它的好处上来讲,首先第一个大家可以看到,现在的智能汽车都在说我要管制环境、雷达、摄像头等等,但是实质上我们开车除了眼睛感知环境,我们的所谓手感、路感也是开车很关键的东西。
目前互联网企业开始介入并推动智能汽车发展,我认为他们对智能汽车是理解不深,汽车行业应该看到未来的感知是什么呢,我们要感知路面,汽车跑在什么路上,会不会打滑,会不会出现极限工况是最关键的。电动轮知道电机的力矩,输出是什么,就是转送。什么是未知的呢?我在什么路上是未知的,用这样理论估计在什么样的路上。我们讲分布式驱动一大好处就是能够精确感知路面。第二汽车运动状态能够很准确感知,包括我们讲动力学的关键的东西,实际上通过这些力已知、运动已知做一个很准确的估计。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大家可以看到汽车行驶动力学通过分布式驱动,将得到全面的改善。第一跟传统的防滑技术相比,未来分布式驱动有可能做到根本就不会滑,就是知道什么样的路面,我力矩又可以控制,不会把力矩超出路面。甚至将来的防滑和防爆都会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稳定性控制也是一样,现在我们的实验表明,分布式驱动全面压倒用液压制动控制行驶动力学,在防滑还有操作稳定性方面的控制。还有一个操作性的控制,现在的动力学控制里面,频繁的打方向盘,这是一个在特定工况下面经常发生的事情,如果四个轮子都能够控制力矩,实际上相当于转向控制能够明显改善方向盘的调整,确实一系列的优势使得分布式驱动需要大家高度关注,突破电动轮技术是电动化明显的改善和突破。
第二个要谈谈增程器,从400到600,现在要超过1000。作为电动汽车续航里程,这个口号隐含的东西是汽车工程师长期想克服的缺点,轻量化。轻量化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现在为了所谓的续航里程,大家都没有轻量化的概念了。当年轻量化要轻十公斤非常困难,现在一重就是几百公斤,这个是不是方向。现在90%出行一天在五六十公里以下,如果说一百公里那可以说95%的出行在一百公里以下。为了一百公里以下,所谓的续航里程,你为什么要背两个那么大的包袱呢,那就是有里程担忧,我认为增程的办法是最好的办法。背一个小娃娃在身上,解决长续航里程。我的建议配20度电,保证每天基本就是纯电动,一旦有长续航增程,增程有三种可能,第一种可以配充电宝,我跟东风提出过,他们也试探过,十几度的充电宝跑上一段里程到下一段里程可以继续跑下去。第二就是小的增程器,你现在如果能够优化出一个专用的发动机出来做增程器,那是我们发动机行业急需干的事。三十千瓦左右的增程器,现在还没有这么好的增程器,现在非常迫切的需要,甚至燃料电池发展好,燃料电池也是一个增程器,这不就通用了。
现在大家不要把纯电动和混合动力对立起来,在这个点上大家可以看到,非常和谐的在一起。所以从成本来讲,大家可以看到,背一百度电和增程器价钱存在很大一块空间差异,至少在四万左右的成本空间。从新标杆来讲,实际上我说混合动力返璞归真。日产推出的E-power,这个就是非常简单的混合动力技术,比丰田结构简单的多,效果差不多,价格也就便宜的多。所以日产这个E-power在日本卖的非常好,我们东风要把这个技术作为新能源主流技术推,我们不是纯混合动力,我们建议把电池放大一点,让大家90%的工况就是纯电动,就是解决国家新能源的问题了,所以这个是新的标杆,技术指标不打开讲。我们在技术上探讨,如何把增程插电技术往新的方向推进,我们开发出来的一系列指标也非常好。所以第二个就是增程器希望咱们这个行业要高度的关注,未来没有国家补贴以后,不受影响,我们注意到市场能够接受好的技术,我认为这个增程器将来一定是市场能够接受的好的技术。
第三个我要谈谈燃料电池,燃料电池一直有很大的争议,大家不断的探讨,我们跳出企业来看一看,可能把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看的更清楚。今天第一个报告,现在来看碳中和这个目标形成共识,但是要实现这个碳中和,大家都知道人员一定要转型,人员转型是往哪个方向转,低碳能源、无碳能源,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推动离不开氢气,现在可再生能源最难点实际上上不了电网,现在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最大的问题是给不了路条,国家电网说,因为电不可存储,来源不稳定不能这样拼命发出来。所以未来发展就开始将目光集中到氢能源,如果把氢作为中间介质,上的了网的电上网,上不了的可以制氢储存,现在氢成为下一轮能源革命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焦点。在这个前提下,回过头来如果氢发展,就像石油发展以后有了汽油,有了柴油,内燃机就发展起来了。如果氢能一旦发展起来,燃料电池一定会发展起来。从这一点上燃料电池可以看到这几年随着氢能共识越来越聚焦,大家可以看到加氢站的建设也稳步的在发展。
在碳中和的目标下,我们国家最近刚刚做了一个估计,到2060年大概氢的产量达到1.3亿吨,其中1亿吨来自可再生能源。大概4000万吨可能在交通业里面,所以氢能工业交通不是大头,真正还是在工业界,工业界合成氨、甲醇都是用高碳氢气制造出来,未来一定会转换成绿色氢气做化工业产品,化工业将来占三分之二,四千万吨在我们交通领域,然后从脱碳可以看到,四千万吨在交通,大概八千万吨在我们的工业领域。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有没有这么多的资源,让我们算了一下,可再生能源如果拿出5%-10%以来,一亿吨的制备,资源足够,一点问题没有。成本大家担心,实际上未来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电,最近关注过国际上的发展,国际上发展大概一度电在光伏的产业招标里面,大概是一毛钱一度电,我们现在只要是两毛钱一度电以下,未来氢气价格基本上可以做到现在煤制氢价格圈子,所以从成本上来讲,未来发展也是可以接受的。国家在一系列政策里面,现在正在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发展。
从使用场景来讲,一定是大功率、长距离的汽车工具将来一定走燃料电池道路。我们这一轮的示范城市重点放在商用车推广上,我们现在向丰田最好的技术看齐,大概一年多一点的时间。整个燃料电池自主率来看,除去个别的材料领域的关键点以外,我们基本讲自主率非常高。如果乘用车领域是网约车,现在城市公园是绿肺,如果两千辆车相当于一个大绿肺,燃料电池未来还是值得高度关注的,现在科技部司长介绍“十四五”重点推动燃料电池发展。当然一系列卡脖子的东西,大家可以看到可靠性、耐久性系统,还有车载储氢系统,等等这些东西还需要进一步突破,还需要把价格成本降下来,这是我们在燃料电池领域的观点。
最后谈谈对于智能化需要突破的技术观点,我现在个人认为,这个技术光从车上也是解决不了的,就像燃料电池从车上看不清楚,必须看到氢能产业的发展,现在智能化如果跳开整个大交通系统来看,只看车的智能化,我觉得会走入误区。汽车发展是一个机械产品,进入电子化以后是机电产品,现在是新能源产品,再下一代实际上就是智能网联产品。智能网联产品的目的要万物相联,就不能光在车上面,现在汽车的定义环境感知、还有控制操作系统,为什么现在新势力这么多,因为只有最后的车辆控制系统,这是我们汽车本行一直干的,这个环境感知人工智能原来都不是汽车界干的,所以新势力在这两块很强,自然而然也可以去做汽车了。
现在应该来讲,现在的定义是这样的,从车的角度我们定义5级的智能度,这个未来都应该要改变,因为这是从车来定义的,不是从系统来定义的。现在提出了很多的时间的实现表,现在私下很多人也在讲,如果光从车角度去看,真正无人驾驶还是任重道远,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
现在有些车厂都推出他们所谓的量产的产品,但是实际上大家也看到,由于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到那种程度,无论是特斯拉还是有些新势力,都面临一些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以现在我们讲面临的挑战就是因为主流的方案是盯着单车智能,单车智能现在问题在哪?第一我们讲短期覆盖不了那么多的场景和功能,现在要覆盖那么多的场景和功能不大可能,所以才会出现这么多的事故。第二环境感知,感知不到那么多你看不见的东西,感知也是有局限性,车路一体的感知可能更丰富。再一个就是深度学习,现在实际上理论由于要跑车,要多积累数据,多积累数据能够积累到深度学习形成,这是一个误区,如果按照这样去算,说你积累这些数据,将来要四百年,四百年才能够解决场景的问题,所以这个深度学习也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再一个我个人的观点,这里面讲现在交通系统里面每一辆车都有指挥大脑,那指挥者太多效率是很难提高的,所以是需要指挥官。有警察的时候大家觉得交通体系顺畅,但是没有那么多警察。现在单车决策很难提高整体交通效力,未来要解决方案,实际上需要车路云一体解决这个问题。
这里面我们讲整个系统上来讲,有智能的车也必须有智能的路,也必须有智能的指挥枢纽。交通部在去年发布一个国家的交通战略,起了一个名字不叫智能网联,是叫做数字交通。未来交通系统,是数字车、数字路、数字云这样构成智能交通系统,怎么能够车路云一体,是在数字上是一体的。所以我们讲这个架构是构筑未来,这里关键技术、通讯技术,现在大家很多人试探5G现在用不用无所谓,但是真的未来智能交通系统起来,5G通讯数据是必须的。
路现在很多汽车公司在做高精地图,我个人持不同观点,因为我认为未来的路只有一条,不可能这个汽车厂高精地图是一张,那个汽车厂做的又是另外一张,这个不大可能。将来所有车必须走在一张图,一条路,所以将来资源要集中。
另外云端要有远程操控车的能力,整个交通体系的交通流顺畅,还有数字孪生仿真技术,不能说优化这条路,那条路就交叉堵死这个不行,所以整个交通流仿真是很重要的,整个交通系统管控都在云端实现。我们现在也在试这样的案例,车路云一体,我们正在搞一套公交系统,但是我会使得这条路上跑的智能汽车,可能跑的比地铁还快,地铁的概念就是停站不停红绿灯,所以未来希望智能化的技术大家要关注的是车路云一体的关键技术。
我的汇报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篇知识解析
新能源其中三项前沿技术
1.智能驾驶感知计算平台技术
智能驾驶感知计算平台是实现汽车智能化的基础,是机器替代人的眼睛识别外部环境,迈向无人驾驶的前提。智能驾驶感知计算平台基于车载人工智能计算处理器和视觉算法的深度融合优化,利用先进的车载视觉传感器、雷达等感知设备,支持针对复杂场景的细粒度、结构化的语义感知,对高度可扩展、模块化的三维语义环境重建以及透明化、可追溯、可推理的决策和路径规划。满足不同场景下高级别自动驾驶运营车队以及无人低速小车的感知计算需求,支撑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突破和应用示范。
2.高功率密度硅基氮化功率模块技术硅基氮化稼功率模块具有较低内阻,较高功率密度,较高效能和良好高频切换特性等优点。以上性能可提高功率模块的散热性能,跟传统硅基组件相比可提高30%以上的效率,在应用上有很大的优势,可以有效减少驱动逆变器系统体积,降低系统成本。受限于单颗芯片输出电流较小,暂时无法使用于车用驱动逆变器。但通过芯片并联与应用高导热键合材料来降低热阻提升整体电流输出,可以实现高功率密度和每相可输出350A大电流的高功率硅基氮化功率模块。目前,硅基组件中MOSFET无法耐高压、IGBT开关切断速度不够快造成能量的损失较大,随着硅基氮化成本的降低,未来在车载充电机。
3.扇形模组轴向磁场轮电机技术扇形模组轴向磁场轮毅电机是具有扇形模组定子绕组、制动盘和电机转子一体化设计的新型轴向磁场电机。应用到乘用车上能有效降低轮毅电机的簧下质量,能有效结合液压制动以保证车辆制动安全性,能避免与现有车辆底盘悬架零部件的运动干涉。关键技术涉及扇形模组定子绕组设计封装技术、制动盘和转子一体化设计制造技术、电磁和机械耦合的NVH技术、扇形模组电机的控制技术。应用该技术可以形成独立转向的驱制动一体化零部件,可以形成分布式驱动系统和混合动力系统。
新能源汽车上主要的高压部件有哪些
众多周知,传统燃油汽车有三大件,即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几个核心部件决定了一辆汽车的性能和质量。无独有偶,如今的纯电动车也有所谓的三大件,它们是动力电池、电驱系统、电控系统,
其中动力电池无疑是消费者最关注的零部件,毕竟动力电池的质量、安全、性能以及可靠性,都直接关系到纯电动车的使用体验。特别是今年以来频频发生的电动车自燃事件,更是让动力电池成为自燃事件讨论的焦点。
当然,近几年纯电动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和用户接受度确实是越来越高,不过目前大部分消费者对动力电池的知识仍然知之甚少。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动力电池的那些事,了解一下它们的分类以及各自的特点。
● 动力电池(蓄电池)的结构组成
目前市面上的纯电动车型几乎都采用蓄电池作为动力电池,因此我们不妨对蓄电池的结构进行解析。动力电池是由数个电池单体、CSC信息采集系统、电池管理控制单元(BMU)、电池高压分配单元、冷却系统等组成。
电池单体是构成蓄电池的最小单元,由正极、负极、有机电解液等组成。而电池模组是由数个电池单体并联在一起,通过将数个电池组串联在一起组成一个电池单元,再将由数个电池单元串联在一起,就能构成动力电池的总成。
而目前市面上的动力电池装车量主要由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提供,所以下面我们来重点讲解这两种类型的动力电池。
● 什么是三元锂电池
三元锂电池,又称三元聚合物电池,这种锂电池是指正极材料使用镍钴锰或者镍钴铝三元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
以最新的动力电池装车量数据来看,2019年1-11月,三元电池累计装车量占总装车量的68.1%,拥有最高的市场份额。
而三元锂电池之所以受到众多车企的青睐,主要是得益于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较高,能量密度越大,就意味着动力电池的单位体积或重量内存储的电量越多。
一般来说,电池的能量密度越高,纯电动车的续航能力就越高,因此对于追求极力追求长续航里程的新能源车企来说,三元锂电池的续航优势非常有吸引力。
同时,三元锂电池在抗低温性能上也有一定的优势,在同样的低温条件下,相比其它类型的电池,三元锂电池的冬季电量衰减更小,更适合寒冬的北方地区。
而三元锂电池的缺点是稳定性较差,当温度达到250-350℃时容易热失控,在快速充电过程中存在较高的自燃风险,因此三元锂电池对散热性能的要求很苛刻,这对于BMS电池管理系统也有更高的技术要求。
● 什么是磷酸铁锂电池
磷酸铁锂电池是用磷酸铁锂作为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它的最大优势是安全性高。目前磷酸铁锂电池的热稳定性是最好的,热失控温度普遍在500度以上,电池自燃的风险很低。
其次,磷酸铁锂电池的循环寿命也比较长,充放电循环次数大于3500次后才会开始衰减,相当于可以用10年之久。除此之外, 磷酸铁锂电池的价格也有一定优势。
不过,由于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不如三元锂电池高,目前前者的能量密度平均为130-140Wh/kg,三元锂电池平均为160Wh/kg,因此在续航方面很难与三元锂电池相提并论,这也是为什么采用磷酸铁锂电池的纯电动车少的原因。
但随着新能源补贴退坡,甚至补贴全面取消,凭借着价格优势,磷酸铁锂电池或将重新崛起,而在2019年1-11月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占总装车量29.5%。
● 什么是氢燃料电池
相比蓄电池,目前十分小众的氢燃料电池是真正意义上“零排放”的清洁能源,它将氢气和氧气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发电装置。
基本原理就是电解水的逆反应,把氢和氧分别供给阴极和阳极,氢通过阴极向外扩散和电解质发生反应后,放出电子通过外部的负载到达阳极,只会产生水和热。
可以说,氢燃料电池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电池能量转换效率高,而且无污染、无噪声。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氢燃料电池必将是未来动力电池行业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
好比说,最近现代汽车就公布了一个“2025战略”,除了要扩大纯电动车销量,氢燃料电动车也在其销量规划中。此外,像丰田、本田等知名车企也在积极推动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
但现阶段而言,氢燃料电动车的许多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解决,最主要的原因是氢气储存不便,同时目前的造价成本也过高。
● 总结:
目前这几种动力电池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现阶段来看,在充电体验不够愉悦的情况下,续航里程依然是电池最关键的一个性能指标,
因此三元锂电池还将是纯电动车市场的主流应用。最后再问一句,那些购买了纯电动汽车的消费者们,您们知道自己的电动车采用了哪种类型的动力电池吗?
我国电动汽车哪些零部件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
太平洋汽车网新能源汽车的高压部件主要包括电机控制器、高压配电箱(盒)、车载充电机、高压导线、充电插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充电插座、电动压缩机和PTC加热器等,这些部件多分布在车辆底部和前机舱。
纯电动汽车高压部件主要包括:根据各高压部件功用的不同,大致可将其分为控制部分、执行部分、附件部分三大类。
控制部分是指用来接收/处理/发送/交互信号及数据的集成化模块,在纯电动汽车中控制部分主要有整车控制器(VCU)、电源管理系统控制器(BMS)、电机控制系统控制器(MCU)、以及高压电控控制器(PDU)。
整车控制器作为纯电动汽车的核心控制部分,相当于人类的大脑,接收并处理来自其他控制器的数据信息,多位于机舱内。
电源管理系统控制器也叫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或者动力电池控制器,是管理和保护动力电池的核心部件,在保证动力电池安全可靠使用的同时,控制动力电池组的充放电,并向整车控制单元(VCU)上报动力电池系统的基本参数及故障信息,多位于机舱内。
电机控制系统控制器电机控制器作为控制动力电池和驱动电机之间能量传输的装置,其主要功能包括车辆的怠速控制、车辆前进(控制电机正转)、车辆倒车(控制电机反转)、DC/AC变换等。多安装在驱动电机总成上。
高压电控控制器也叫高压配电盒或者高压电控总成,其主要作用是将动力电池的高压电分配给电机控制器、驱动电机、电动压缩机、PTC加热器、DC-DC变换器等高压用电设备。
同时将交流或直流充电口导入的高压充电电流分配给动力电池,以便为动力电池充电。多为集成模块,一般体积较大,多安装在机舱位置。
执行部分多指在最末端工作的具体零部件。而在纯电动汽车高压部件中的执行部分主要包括:动力电池组作为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多安装在车辆底板上。
驱动电机作为纯电动汽车唯一驱动元件,将动力电池中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来驱动车辆。一般多安装在前机舱内。
车载充电器(充电模块)作为动力电池的后备力量,起着对动力电池补充电能的重要作用,多布置在车辆前机舱处。
电动压缩机作为纯电动汽车空调系统循环的动力源,由高压电进行驱动,安装在车辆前机舱内。
PTC加热器作为纯电动汽车暖风系统的热源,取代了传统内燃机车辆上的暖风水箱,多安装在仪表台中部位置。
附件部分多指连接线束、插接器等。在纯电动汽车高压部件中高压导线(线束)、充电插头、充电插座等均可归为附件部分。
(图/文/摄:太平洋汽车网问答叫兽)
新能源车企“卡脖子”问题
近期举行的2013中国车用能源论坛上,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欧阳明高表示,我国已经突破电动汽车零部件关键技术。锂离子电池性能显著提升,燃料电池性能稳步提高,成本大幅下降,目前我国电池年产能200亿瓦时,是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
欧阳明高回顾前三年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时介绍,截至到2012年底,25个示范城市中已有2.7万辆电动汽车投入示范运营,已建立各类充换电站170座,充电桩8000多个。其中2012年推广的车辆数量相比2011年增长了1.4倍,纯电动乘用车的保有量将近7000辆。总体而言,我国客车的混合动力发展较轿车更好,而未来最有希望的是纯电动小型汽车。 “小型化加上智能化,实现车网、电网和交通网的融合。” 他说。
“我国需要加强动力电池安全性技术研究和系统集成研究。燃料电池要以耐久性研究为核心。电池供驱动、天然气提供车用电力也是一条不错的发展路径。”欧阳明高同时还表示,“十城千辆”示范应延续到2015年,而且补贴范围不再局限于试点城市,补贴对象改为整车厂。
欧阳明高透露,作为蓝天行动倡议的一部分,北京计划到2015年推广应用各类电动汽车5万辆。北京的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涉及多个公共用车领域。到2015年,北京公共交通车辆将有1/3(约8000辆)换为纯电动或混合动力汽车;约1万辆公务、出租车将更新为纯电动或混合动力汽车;在私人电动乘用车推广方面,到2015年,北京计划新增或更新3万辆电动汽车。
新能源车企“卡脖子”问题
新能源车企仍面临“卡脖子”问题
调研发现,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仍有待突破,关键零部件还存在“卡脖子”问题。
与国外龙头企业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动力电池方面,我国在高比能量电池、高安全电池、长寿命电池方面仍要加大研发力度;电机系统方面,我国的高效高密度驱动电机系统等关键技术,相较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车企也反映了同样的问题。新能源汽车的高品质电机要求高效节能,目前电机效率达到97%的高品质电机,主要还是由欧美日的供应商提供,国内大多数主机厂无法生产。电控系统中硬件的控制器方面,中高端车型对算力和电子架构的要求比较高,中国车企的技术和国外仍有差距。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仅体现在“三电”系统,其他核心零部件也存在“卡脖子”问题,高端芯片是典型代表。
如今汽车核心芯片主要依赖进口,由于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全球半导体原材料和产能日益紧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供应链等,汽车芯片存在随时断供风险。车企认为,芯片短缺已经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将作为阶段性和结构性问题长期存在。
高速轴承、高端材料、智能汽车所需的毫米波雷达、软件、传感器,都是关键零部件,但我国目前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智能汽车的操作系统、高端检测设备同样是短板。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零部件,是整个产业发展的关键,哪个国家掌握了动力电池的主动权,哪个国家就掌握了电动汽车的未来。
虽然宁德时代的电池已连续四年全球装机量第一,但专家们依然对我国动力电池行业的发展表示担忧。
紧随宁德时代之后,韩国的LG化学、三星SDI和日本的松下也在发力,竞争很激烈。随着国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速发展,很多国外车企或将选用韩国和日本的电池。我国要想掌握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主动权,首先要维持住目前来之不易的动力电池的主动权,再培植几家像宁德时代这样的国际级电池企业。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