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连续上升

2.2023年新能源汽车前景

3.2023年新能源车市维持高景气度

2030年 新能源车_2023年新能源汽车趋势分析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1、2022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打破纪录

2022年电动车销量超过1000万辆,呈指数级增长。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新能源电动汽车销量达230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约25%。预计2023年全球销量同比增长35%,达到1400万辆,占汽车市场整体份额将增至18%。绝大多数电动汽车销售集中在中国、欧洲和美国三大市场。其中,中国是领跑者,去年全球60%的电动汽车销售发生在中国,全球已售出的电动汽车一半以上在中国。此外,去年欧洲、美国电动汽车销售量分别增长15%和55%,印度、印度尼西亚电动汽车销售量增加两倍以上,泰国销量翻倍。主要经济体的政策方案将进一步提高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

2、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动汽车政策正在推动电动汽车助力气候目标

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将在2030年把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提高到50%。电动汽车的蓬勃发展将推动全球道路运输的石油需求在2025年前后达到峰值,并排放约7亿吨二氧化碳。预计到2050年,电池制造业将满足电动汽车的净零排放需求。

3、随着竞争的加剧,更多实惠车型进入市场

2022年,全球电动汽车支出超过了4250亿美元,比2021年增长50%;初创公司用于研发电动汽车和电池技术的风险投资总额达到了近21亿美元,比2021年增长30%;电池和关键矿物相关的投资也在增加。2022年,可供选择的电动汽车种类达到500种,是2018年的2倍多。越来越多的新进入者正在提供更实惠的车型,供消费者选择的电动汽车种类日益增加。但目前全球可选择的电动汽车车型数量仍然远低于市场上可选择的内燃机汽车种类。

4、随着电动汽车的飞速发展,更多车型的电气化已成为焦点

道路运输的电气化不仅局限于汽车,两轮车/三轮车也是最重要的电气化市场。商用车的电气化程度也在增加,2022年全球电动轻型商用车的销量增长了90%,达到31万辆左右。中国除了电动汽车,在电动两轮/三轮车、电动公交车、电动卡车等方面的市场份额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中国超过三分之一的两轮/三轮车是电动车,电动公交车和电动卡车保有量在全球的占比均超过了95%。

5、电动汽车和电池在决策中占重要地位

电动汽车市场趋势正在对电池生产和供应链产生积极的连锁反应。全球已宣布的电池项目足以满足到2030年的电动汽车需求。不过电池和材料市场仍高度集中,2022年中国电池及材料出口占全球份额35%以上。

中国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连续上升

1.电动汽车将继续增长:随着电动汽车的技术不断提升和成本不断降低,电动汽车将会成为主流,预计到2023年,电动汽车的销量将会继续增长。

2.太阳能和风能将继续发展:太阳能和风能是新能源行业的两个主要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不断降低,太阳能和风能将会继续发展。

3.?能源储存技术将会成为关键:能源储存技术是新能源行业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发展,能源储存技术将会成为关键。

4. 智能能源系统将会兴起:智能能源系统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管理能源使用,预计到2023年,智能能源系统将会成为新能源行业的一个重要趋势。

5. 新能源行业将会面临政策挑战:新能源行业将会面临政策挑战,可能会对新能源行业的补贴和支持进行调整,这将会对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2023年新能源汽车前景

中国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连续上升

2023年5月11日,上海 — 全球领先的消费者洞察与市场研究机构J.D. Power | 君迪 今日发布2023中国新车购买意向研究SM(NVIS)。研究显示,2023年,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连续六年上升,达到33%,较去年的27%上升6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长期趋势愈发明确。LMC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汽车实际渗透率为26%,2023年预计的渗透率为35%。

这是 J.D. Power 连续第 15 年发布中国新车购买意向研究。该研究重点考察了意向购车者对汽车品牌的认知 和喜好、智能化配置体验经历、具体考虑购买的品牌和车型、偏好的汽车配置和购买考虑要素等。意向购车 者是指在未来 6 个月内购车的消费者。研究包含的品牌影响力得分(BIS)是基于品牌认知度、品牌熟 悉度和品牌喜好度的综合评价指数。

研究发现,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意向购买率持续上升,进一步压缩燃油车市场的份额。其中,新能源SUV意向购买率增加明显,从去年的11%跃升至16%,已与新能源轿车的购买意向率齐平。未来,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上升的同时,消费升级趋势显著。在消费者最考虑购买的新能源车型中,豪华插电混动和中/大型纯电动SUV意向购买率增幅最大,分别上升6%和5.5%;紧凑型纯电动和中型纯电动轿车意向购买率下降显著,分别下降7.5%和5.4%。

J.D. Power中国区联合研究总经理王庆华表示: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及市场渗透率不断攀升,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背后离不开产品品质的升级和消费者用车行为习惯的转变。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进入充分竞争阶段,给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的同时,车企间的角逐也变得更加激烈。品牌影响力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唯有精准捕捉未来消费者需求,打造具有吸引力的产品及服务体验,才能在未来竞争中脱颖而出。”

该研究的其他发现:

半数以上消费者倾向购买自主品牌,新势力品牌购买意向持续增加:自主品牌影响力提升,连续两年自主品牌意向购买率超过50%。新势力品牌的购买意向持续增加,意向购买率同比上升10%。传统自主品牌厂商推出的新能源品牌意向购买率增长显著,消费者关注度进一步提升。

汽车的智能化体验成为购车第三大决策因素:在购车决策中,潜客越来越看重汽车的智能化体验,其影响权重由去年的12%上升到14%,成为仅次于汽车质量(18%)、汽车性能(16%)的第三大决策因素,与汽车设计(14%)的权重持平,超越品牌(13%)和价格(13%)。

日系品牌意向购买率被德系品牌反超:日系品牌的意向购买率由去年的15%下滑至12%,德系品牌的意向购买率则从去年的13%上升至17%,超越日系品牌。

高知高预算人群对补能销售模式心态更加开放:高学历、高预算的潜客对换电模式和电池租赁的销售模式接受度更高。其中,预算充足的潜客更愿意为换电模式付费,也对新能源汽车有更强烈的购买意愿。

2023年新能源车市维持高景气度

2022年全国一共卖掉新能源车649.8万台,乘联会预计2023年将达到850万台,新能源渗透率36%。

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的增长趋势,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因此而改变。考虑到经济稳增长、促消费有关情况,他建议再延续一段时间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并提前预告,以稳定市场和消费者预期。

插混和增程式电动的占比会上升,新能源汽车平均单车电池装载量和总需求增长率也会随之下降,需求紧张的局面会大幅缓解。锂价今年下半年会进一步回归到35万/吨到40万/吨的理性水平。

新能源汽车

动力电池产业继续领跑全球,在市场份额和技术创新方面,朝着低碳化、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动力电池不断冲击比能量上限,磷酸铁锂的寿命也在提升,一些厂家的半固态电池也即将开始装车。

基础设施技术进步正在加快,包括换电技术和超充技术,超充标准已经发布,慢充的有需充电和双向充电研发已经到位,预计很快开始大规模示范。电动车越来越多,正倒逼城市电网进行车网互动改革,这个速度是大家没想到的。燃料电池重卡虽然量不大,但是增速很快,其成本已经进入快速下降通道,具备了市场化的可能性。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548.5万辆和528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销占总体汽车产销的比例分别达到24.7%和24.0%。2022年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71.4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58.1万辆,同比增长66.6%;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18.1万辆,同比增长160%。

新能源汽车行业景气指数是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和汽车之家充分发挥各自行业研究、市场数据的优势,合力开展的行业指数研究。该项研究结合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相关数据,编制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致、先行和滞后指数,并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景气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对分析和预测宏观经济及各行业周期波动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企业相关决策提供强有力的参考信息。预判未来市场销量,对生产和投资决策产生指导性意义。

■ 市场产销趋势分析

纯电动乘用车市场的销量结构中,SUV、微型车、紧凑型车占比约为27.5%、24.4%、15.9%;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前三的车型级别为SUV、紧凑型车、中大型车,占别为55.8%、20.0%、15.6%。2022年10月,宋PLUS DM-i、宏光MINI EV、Model Y、Model 3等车型销售领先,分别为5.1万辆、4.8万辆、4.1万辆、3.0万辆,合计市场占比约23.8%。造车新势力中,2022年10月,哪吒、理想、蔚来、零跑、小鹏分别为18016辆、10052辆、10059辆、7062辆、5101辆,各自实现了122%、31%、174%、92%、-50%的同比发展。

■ 新能源行业景气指数分析

新能源汽车行业一致指数为106.1点,市场发展依然平稳。根据先行指数的预测,2023年初月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将维持增长状态。多地疫情持续发酵,供应链不畅问题仍然存在,建议通过增加库存的方式来稳定供应链补给。对经销商而言,线下消费受阻,积极应对疫情反复带来的影响。

设2030年各种技术路线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是一亿辆,激进情景下,预计纯电汽车将占80%,达到8000万辆。届时,纯电汽车销量预估会在1500万辆左右,渗透率有望接近40%。纯电市场的快速发展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的支撑,一是电池技术的提升,二是新型充电技术的普及。电池的性能关乎车辆的续航里程,是影响消费者使用体验的关键因素;电池成本在电动汽车整体成本中约占40%,电池价格是决定电动汽车性价比的关键因素。

因此,持续推进电池技术及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才能确保纯电动汽车的加速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