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丑小鸭变天鹅,保时捷帕拉梅拉进化历程

2.保时捷生产100万台911花了44年,猜猜卡宴用了多久?

保时捷公司的发展历程简述_保时捷公司的发展历程

-此章节主要讲了关于典型德国企业(产品技术导向)保时捷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面临危机时的举措。

-讲述了一向自豪的德国豪华轿跑保时捷是如何在生死存亡之际找到生机---学习并求助日本精益技术,最终走出破产边缘。

-精益思想的八大浪费:

1.生产过剩。2.等待时间浪费。3.不必要的运输。 4.加工浪费。5.存货过剩。6.不必要的移动。7.缺陷。 8.未被使用的员工创造力。

-本章讲述了保时捷做精益转变过程中,内部变革遇到的困难,以及推动和上级供应商做精益转变遇到阻力。第9章 精益思想和德国技术

-让工人们做一些与管理工作有关的非直接生产工作,包括质量保证,开展标准化工作,以及不断改善工作。

-认真听取有关意见,保证产品设计中包含的是客户想要的东西,而不是设计师们乐于制作的东西是十分必要的。

-甚至一些大的改善往往都超出了客户能够注意到的程度。额外的改善很可能是件好事,但是只有让客户注意到并认为划得来的时候,才真是一件好事。

-上述每条劣势都被一条相映的优势所抵消。(要多发现一些观察不到的成本。)

丑小鸭变天鹅,保时捷帕拉梅拉进化历程

1.德国大众最早的前身是给德国一战二战提供军用车辆的生产制造服务,因此在机械制造及材料应用方面技术非常先进,其生产规模及管理经验上也由此得到大力发展,为日后的迅速扩张打下了基础。

2.保时捷的创始人保时捷父子最早也是在大众打工,老保时捷还因为在二战时期为纳粹设计虎式坦克而在战后被判入狱,后来成立自己的保时捷汽车制造公司,主营高级跑车和高级家用车辆,但是其大部分车型仍然使用德国大众的生产线以及技术平台。

3.德国大众神作般的甲壳虫就是由保时捷亲自操刀设计。

4.德国大众经过收购奥迪、兰博基尼、布加迪以及最近控股保时捷等过程不断扩张自己的实力以及扩充产品线,在汽车王国德国与宝马、奔驰并称德国三大汽车品牌。

5.德国大众通过与上汽和一汽建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在国内引入了部分车型,其中经典的车型包括上海大众的普桑、捷达、帕萨特等以及一汽大众的速腾、迈腾等。

6.目前德国大众包括其旗下的奥迪、兰博基尼、保时捷等在国内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市场占有率也非常高,其车型以使用稳定、耐用性强、技术扎实、售后服务方便而著称,大众以及其旗下的奥迪的车型如今也形成了明显的家族特征,尤其体现在前进气隔栅及前大灯设计上。

7.近年刚刚进入国内市场的斯柯达系列品牌也是属于德国大众旗下的低中端品牌,其近几年推出的车型晶锐、明锐以大众一贯的严谨风格也都慢慢取得了市场的认可,今年刚刚引进的昊锐也以外观大气、配置丰富、做工精良而迅速提升人气。

保时捷生产100万台911花了44年,猜猜卡宴用了多久?

帕拉梅拉作为皆知的豪华汽车,凭借着优秀的外观造型设计,使其成为“高富帅”和“白富美”的标配,但谁曾想过,曾经的保时捷帕拉梅拉却是并不受人待见的丑小鸭。?

提到保时捷帕拉梅拉,就不得不提其前身保时捷928。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家用轿车的兴起,而当时的保时捷还仅仅只是一个豪华跑车品牌,缺乏一款可以竞争家用轿车市场的车型。于是在17年,保时捷便推出了一款发动机前置,拥有后排乘坐空间的猎装车型,那便就是保时捷928。

928的出现,奇异的外观造型并不受当时的消费者待见,同时也没有给保时捷带来非常大的收益,但却让保时捷成功的发现到家用轿车市场的发展空间。

当时家用轿车市场的火爆,更是让保时捷明白研发一款家用的四门车型是多么的重要。于是在1988年,保时捷正式推出了989概念车,然而在1991年9月,负责989项目的Ulrich?Bez离开了保时捷,再加之当时928的销量并不乐观,导致最后989并没有量产,只能以一辆概念车存在。

在保时捷989概念车尘封了二十多年后的2009年,在上海车展上,保时捷举办了保时捷帕拉梅拉的全球首发。而当时第一代保时捷帕拉梅拉臃肿的造型,还曾被三贱客在节目上嫌弃过。虽然第一代帕拉梅拉臃肿的外观造型不受人待见,但还是在上市后在国内市场创造出78908辆的成绩,这也让保时捷有了继续做下定决心。

在2016年,保时捷推出了第二代帕拉梅拉。在从第一代开始到第二代诞生的这七年间,帕拉梅拉通过不断的改款,使得消费者逐渐接受,并且第二代的帕拉梅拉造型设计更加受消费者喜爱,再加上众多的科技配置,成功的从当年的丑小鸭变为白天鹅。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说起保时捷

你首先想到的是?......?

相信大部分人第一个想到的还是保时捷的车型:911。在?44?年的时间里,保时捷一共生产了?100?万辆保时捷?911,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新的里程碑。虽然保时捷?911?足够经典,也足够有热度,但支撑保时捷走到今天的并不是保时捷?911,而是保时捷卡宴。

2020?年?12?月?10?日,一辆悬挂?1.000.000?号牌的保时捷卡宴,在大众拥有最顶级汽车模块化底盘生产平台的斯洛伐克工厂下线。而这台即将交付给客户的卡宴,正是保时捷生产的第?100?万辆卡宴车型。

这一刻预示着保时捷卡宴已经在全球累计销售了?100?万台,为了纪念这一壮举,这台保时捷卡宴用了?GTS?的经典涂装颜色:胭脂红。

保时捷卡宴从诞生到产量突破?100?万辆仅用了?18?年多一点的时间,对比那辆经典的跑车保时捷?911,它连其一半的时间都没用就完成了这一壮举。那么,保时捷卡宴终究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先来回顾一下保时捷卡宴的发展历程,其实对比很多经典车型,保时捷卡宴并不算一款?"?老车?",因为它首款车型在?2002?年才正式下线。而在当时保时捷的这一操作却并不被看好,因为那时候的消费者认为保时捷只要有?911?一款车就足够了。

但站在保时捷的角度却并不这么想,因为那个时期的保时捷亏损严重。尤其是在?1992?年的时候,保时捷的亏损高达?1.22?亿欧元,濒临破产的边缘,无奈的保时捷推出多项举措来试图挽救自己。

在?1996?年保时捷开始启动小型跑车项目,也就是后来的?Boxster,这个项目很快便为保时捷赚取了不错的利润。在此背景之下,保时捷开始启动?"Colorado"?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开发一款高性能的全地形车。

(这张手绘图怎么有种现场的感觉?...)

在项目启动之前,保时捷还专门做了市场调研,结果发现消费者对于高性能?SUV?还是很有需求的,所以卡宴才获准进入研发生产阶段。

于是在?2002?年,第一代保时捷卡宴就在斯洛伐克的?Bratisla?工厂,与当时的大众途锐和奥迪?Q7?同线组装生产。让人没想到的是,第一代保时捷卡宴在当年巴黎车展一经亮相便大获成功,在销量上很快就超过了保时捷?911,成为保时捷最畅销的车型。

在很多人诧异的目光之下,保时捷卡宴销量不断攀升,甚至就连当初对保时捷卡宴持鄙视态度的消费者也逐渐对它产生了兴趣。保时捷卡宴一时成为豪华性能?SUV?的标杆之作,在?2002-2007?短短?5?年时间便积累了超过?15?万名用户。

为了增加卡宴家族的产品竞争力,保时捷在后期又陆续推出了?Cayenne?S?和?Cayenne?Turbo?两款高性能版本卡宴车型,搭载?4.5L?V8?自然吸气发动机和涡轮增压发动机,百公里加速最快做到了?5.6?秒。

后期保时捷卡宴甚至还在?2006?年推出了一款终极性能版本车型?Cayenne?Turbo?S,搭载一台?4.5L?V8?双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马力提升到了?521?匹,保时捷似乎在用事实行动证明卡宴的性能地位。

在良好的销量铺垫下,保时捷卡宴成功进入第二代车型。在?2010?年?3?月份的日内瓦车展上,保时捷第二代卡宴全新亮相,这个时候消费者对它的态度也由最开始的质疑变成了期待。同期为了应对石油价格飞涨,保时捷卡宴还推出了?Cayenne?S?Hybrid?车型。

全新卡宴经过全面升级变得愈发受消费者喜爱,这个时候距离保时捷卡宴进入国内市场已经过去了?3?年,并且取得了令人惊喜的销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保时捷第二代卡宴在同年?10?月份如期进入中国市场。

那个时期的中国消费者为保时捷卡宴贡献了非常大的销量,在正式上市之前保时捷第二代卡宴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11?年,至此保时捷卡宴正式借助中国消费者进入?"?摇钱树?"?模式。

而让消费者如此喜爱它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品牌效应。同时期的同级别?SUV?本就不多,保时捷的品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保时捷强大的产品力面前,其他豪华?SUV?瞬间失色许多。

在保时捷卡宴的第二个生命周期,第二代保时捷卡宴全球的累计销量超过了?30?万辆。第三代车型也在此背景之下顺利诞生,2017?年?8?月第三代卡宴如期而至,全新的外观、动力、底盘和科技配置让它一如既往引领整个豪华?SUV?市场。

这个时候的保时捷卡宴俨然更加接近一台被加高的保时捷跑车,更加年轻运动的外观使它更加受年轻消费者的喜爱,当然更多的科技配备也使它更加令消费者愉快。

虽然这个时候的保时捷卡宴有了越来越多的对手,但这个时候的中国市场已经发展成为保时捷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得益于卡宴在中国市场多年的地位铺垫,直到今天保时捷卡宴依旧是豪华?SUV?的核心。

正如保时捷跑车之父费利?·?保时捷先生所说:"?独立自主是保时捷的态度,不是去做别人期望的车,而是做我们觉得对味的车。保时捷必须小而独立,否则只会造出没有灵魂、缺乏鲜明特质的车。"

而保时捷卡宴正是对这句话的完美诠释,卡宴具有更高标准的设计理念和独立思想。它气质独特的同时也更加符合这个市场对它的需求,存留灵魂的同时来最大程度的向市场妥协就是它的成功之道。

你第一次知道卡宴是什么时候?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