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思维主要有三个基本特征

2.谈谈你对发散思维的理解

发散思维学说创立吉尔福特理论_发散思维学说创立吉尔福特

智力品质,主要表现在思维活动中,于是有人又叫它为思维的智力品质。思维的智力品质,是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在个体身上的表现。青少年在中学阶段,由于教学和教育要求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水平的目的性、方向性、独立性、组织性和批判性,要求他们的思维具有一定的速度、灵活程度、广度和难度,也要求他们必须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于是促进中学生在小学智力品质的基础上发展思维的智力品质是非常必要的。

中学生思维的智力品质有哪些特点,又如何培养呢?

一、敏捷性的发展

1.敏捷性的概念

敏捷性是智力活动的速度。它反映了智慧能力概括程度、内化和简化。中学各科教学要培养学生反应快、思考敏捷的品质。例如,数学教学强调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敏捷性。它的指标有2个:①速度(时间),②正确率。中学生运算过程表现出:正确—迅速,正确—不迅速,不正确—迅速,不正确—不迅速等4种水平。

研究表明,中学生在数算中敏捷程度是有显著差异的,这种差异有其一定的年龄特征,从初二开始更为显著,年级越高,差异越大。我们从一些中学追踪班个案材料中看到,初三以后,运算过程中速度的个体差异逐趋“稳定”,高中阶段,这种差异“基本定型”。

培养中学生智力品质的敏捷性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定型”前更为必要。我们曾经作了这样的调查:18年某区按规定,选择在校超常学生38名占学生数的3‰参加高考,数学120分钟内交卷,成绩在80分以上。以同样试卷,让一所学校的重点班运算,平均交卷时间为180分钟,平均成绩仅35分(P<0.01,差异显著)。这38名尖子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名才15岁,在一次区数学组选拔考试中,对3小时的习题,只用了50分钟全部完成且获得了满分。可见超常学生思维敏捷,反应快。

相反,我们曾调查了一些低常学生(占学生数的5‰),他们到中学后一般无法继续“求学”,他们思维迟钝,反应极慢,与正常学生同时完成他们力所能及的习题时,所用的时间往往是一般学生的3倍以上。

2.培养敏捷性的方法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智力品质的敏捷性呢?常见的办法有2个:

(1)在各科教学中有速度的要求,利用中学生“年轻好胜”的心理,加强速度比赛的训练。我们曾发现很多升入初中时很敏捷的学生,但由于教师缺乏速度的要求,逐步养成干什么事情都带惰性习惯,思维过程越来越显得迟钝,这是值得教师和家长注意的教训。

(2)要教会学生一定速度的要领和方法,以利于提高敏捷性。例如,数学教学中“速算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通过具体化达到“熟能生巧”,一旦“生巧”,既能丰富数学知识,又能锻炼思维品质。

二、灵活性的发展

1.灵活性的概念

灵活性是指智力活动的灵活程度。它表现在:

(1)思维方向灵活,即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能用多种方法来思考问题,这就是思维起点的灵活;

(2)运用各种法则、公理、规律的自觉性高,这就是思维过程的灵活;

(3)注意能力的迁移,能举一反三。

在各科教学中,中学生智力品质的灵活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

2.灵活性的规律

中学生灵活性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我们对中学生运算能力发展的研究中,通过对一些追踪班个案材料的分析看到:

(1)中学生的智力品质灵活性随年龄增大而发展,初二时具有灵活特点的人数占追踪总人数的30%,高中时期占38.3%。

(2)到高中一年级,学生的灵活性的差异趋向“基本定型”,上初二具备灵活特点的30%被试者,保持到高一仍显著表现这种品质的为21.6%(占这30%学生中的72%),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如何研究中学生智力品质的灵活性,又如何培养他们这种智力品质呢?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提出“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的培养。“发散思维”是“从给定义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很可能会发生转换作用”。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它的产物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它具有新颖性、多端性(多方面开端)、伸缩性、精细性4个特征。

“发散思维”在我国教育界并不是什么新课题。例如,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语文教学中的“一字多组(词)”,就属于发散思维的范畴。就以“一题多解”来说,这种训练是个老方法,而且是一个好方法,应该发扬。

从各种解法中找出规律,便能举一反三,比盲目多做题的效果要好得多。教学知识浩如烟海,即使在一个科目内,谁也不能举出一切类型来。

衡量一个学生智力高低主要是看解决题目的难易程度与灵活程度,而不只是看题目类型的多寡。一味地多做题,势必把学生淹没在题海之中。所以教师和家长应该精选例题,按类型、深度编选适量的习题,再按深度分成几套,进行一题多解的运算,启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想,进而发展学生思维的智力品质的灵活程度,使学生在知识与智力上都“更上一层楼”。

三、深刻性的发展

深刻性是指思维过程中的抽象程度。它反映在思维过程里是人云亦云,还是独立思考、善于发问,这是思维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品质的差异。

1.批判性在增长

中学生的批判性在明显增长,主要表现在他们已经不像小学生那样,对教师和家长的要求百依百顺了,他们逐步地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一切,他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满足成人和书本上的结论,敢于大胆地发表个人的意见,喜欢怀疑、争论、辩驳和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

2.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批判性是有差别的

尽管初中生开始能够比较自觉地对待自己的思维活动,开始能够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和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使他们在学习上和生活上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觉性。然而,初中生思维的批判性还是极不成熟的,容易产生片面性与表面性,例如表现为毫无根据的争论,孤立偏激地看问题,好走极端,容易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等。

在正常的教育条件下,高中生思维的批判性就比较强,他们在思考问题时不肯盲从,喜欢探求事物表面现象的根本原因;他们在提出争论的观点时,往往要求具有一定说服力的逻辑论证。也就是说,自高中阶段起,学生不仅开始思考学习材料本身的正确性,而且开始思考思想方法的正确性。尽管如此,高中学生的思维活动,还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容易产生公式主义和死抠教条的毛病。

3.鼓励批评

教师和家长应该重视批判性这种思维发展上的新品质,绝不能因为中学生经常提出不同的或怀疑的意见,就认为他们是故意“反抗”自己,因而斥责他们,甚至压制他们。只是要注意启发中学生在积极思考问题的同时,还要尊重别人,懂得文明礼貌,学会以商量的态度办事。

中学生在思维活动中的片面性,同他们的知识、经验还不足,辩证思维还不发展有关。教师和家长的任务,一方面要大力提高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随时加以引导、启发;另一方面还要对他们在独立思考过程中还存在的这些缺点给以耐心的、积极的说服教育,既不能嘲笑或斥责,又不应该放任不管。

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思维主要有三个基本特征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是两种不同作用的思维方法,但是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实际上两者常常是结合使用,而且是相互补充。创造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曾指出:“也许我们正需要训练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训练之间的协调”。有人说: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两种方法及其综合运用,是运用创造思维解决问题、创造发明、发现、革新、攻关中最常用和必须用的思维方法。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写作文、做数学、物理作业题,参加考试等等活动,都离不开这两种方法的运用。所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成绩的好坏与这两种思维水平高低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创造思维水平的高低更离不开这两种思维方法。

设计是思维与表现相结合的产物。设计过程是一种思维创造过程,往往完美的设计都是这一过程的完美结晶。思维是设计的源泉,没有好的思维不可能创造出好的设计作品。

思维是一种在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基础上产生的理性认识活动,它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对现实所做的概括反映。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和外部联系,而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人们通过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因此,和感觉、知觉、表象等对客观事物的直接的感性反映比较,它是更深刻、更完全也可说是更高级的反映。

所谓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设计、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活动过程。它的核心内容包括、构思的形成;视觉传达方式;通过传达之后的具体应用。设计也是设计者针对设计产生的诸多感性思维进行归纳与精练所产生的思维总结,因此,在设计前期阶段设计者必须对将要进行的设计方案作出周密的调查与策划,分析出客户的具体要求及方案意图,以及整个方案的目的意图、地域特征、文化内涵等再加之设计师独有的思维素质产生一连串的设计想法,才能在诸多的想法与构思上提炼出最准确的设计。对设计要素进行分析之后,设计者必须产生若干关于整个设计的构思和想法,而且这些思维都是来源于设计客观的感性思维,进而我们便可以遵循综合、抽象、概括、归纳的思维方法将这些想法分类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进行设计的定位,从而形成设计的构思

1、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不受现有知识范围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它取开放活跃的方式,从不同的思考方向衍生新设想。发散思维是设计思维的主要成分,所以,有的心理学家认为,设计思维就是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辐散思维、求异思维,它是根据一定的条件,对问题寻求各种不同的,独特的解决方法的思维,具有开放性和开拓性。所以,美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曾称其为“探险思维”,也有人称它为“创造力的温床”。可见,广泛的开拓性,是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

发散思维可以从广泛的方面发散,从不同的方向开拓。对此,我们可以把一些已经完成的设计,从内在联系设,作出发散思维的模型。例如,以两轮自行车为中心的发散和开拓,形成一个“设计圈”,把一种设计深化为一系列产品。当然,这一过程不是依靠一个人的智慧,而是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由许多人来完成的。和平这一主题是近几十年东西方设计家经常涉及的题材,不同的构思则向不同的方向发散。有的以少女与鸽子组合为美好的意境;有的以“手影”方式表现受到人类保护的和平鸽。也有的设计家从另一侧面发展构思,从“反战”、消灭武器的方向反衬和平的愿望。这也是一种思维的发散克服心理“定势”,对于突破常规、开拓思维也很重要。“定势”是认知一个事物的倾向性心理准备状态,“用老眼光看新事物”就是一种定势。它可能使我们因某种“成见”而对新事物持保守态度。在审美态度方面,这一现象比较明显。如第一次伦敦万国博览会(1851年),美国的实用展品遭到大半个欧洲的耻笑,几十年后才作出公正的评价。除此以外,物的有用性,即功能方面,也可能会有“功能定势”,也就是对物的功能有固定的看法,影响了它在其他方面功能的发挥。一旦排除这种定势的干扰,思维也会另辟蹊径。

日本高桥浩写作的一本名为《怎样进行设计思维》的书,列举了大量受其他事物启发而创造发明的例子。例如,由于牛蒡的启发,发明了启闭自如的尼龙搭扣。在服装款式不断翻新的时代,法国服装大师圣?6?1洛朗就推出了“地理”的设计概念,实际上就是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服装与欧洲服装揉合起来,或为印第安式,或为越南式等等。受此启发,有人提出“历史”的设计观,把过去时代的服装与现代服装结合起来以求新颖,这就是把圣,洛朗横向展开的设计思想用纵向来代替,同样可以奏效(图3-48)(图3-49)。

2、收敛思维

收敛思维是以某一思考对象为中心,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引导,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寻求目标答案的一种推理性逻辑思维形式。发散思维对智力的充分开发,使我们在极为广阔的空间里寻找解决问题的种种设和方案。但是,发散的结果也有不稳定性,因为各种设想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有正确的,也有荒谬的。正确的结论只有经过逐个的鉴别、求证和筛选才能得出,正如著名数学家彭加勒所说:“发明并不是由无用的组合构成,而是由数量上极少的有用组合构成的。发明就是鉴别、选择”。这种发散后的集中,求异以后的求同,需要依靠发合思维的收敛性。

收敛思维是单向展开的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针对问题探求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式。显然,发散思维的发散所产生的各种设想,是发合思维的基础,集中、选择是对正确答案的求证。这个过程不能一次完成,往往按照“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互相转化方式进行(图3-50)(图3-51)。

发合思维的核心是选择。我们说,选择也是创造,因为未经选择的发散,最终不能发挥效率,也就不能使设计思维转化为有效的创造力.在各种设想方案,设计草图中选择优秀者,是我们都经历过的。但是,选择并不是一味机械地肯定和否定,它与补充,修正相交叉,就象进三步退一步的“秧歌舞”式的前进。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6?1阿恩海姆仔细研究了毕加索的创作过程,发现毕加索在创作名画《格尔尼卡》时,曾画过61张草图,并几经修改才成为面世的作品。阿恩海姆对此作出结论:毕加索的创作过程是“冲突、更改、限制、补充的交互作用,逐步达到整个作品的统一协调和丰富多彩,因此,艺术活动不象有机体那样,从起一直不断地向上生长。它的发展倒象无规则的跳跃,时而前进,时而后退,有时从整体到部分,有时从部分到整体”。对设计来说,思维过程的特征与此完全相同。值得注意的是,设计在“限制”方面与许多艺术有所不同。或者说,由于设计与物质生产或实用功能的直接联系而受到更加强硬的“限制”,选择的标准在某些方面是不自由的。因此,选择过程必然有推理的成分。就拿比较单纯的书籍封面设计来说,书的开本的限制,突出书名的要求、印刷工艺的制约等等,很少有可能因艺术效果而随意改变

艺术设计的发散、聚合思维,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以人的大脑为思维的中心点,思维的模式从外部聚合到这个中心点,或从中心点向外发散出去。以此为基础,又引申出思维的方向性模式,即思维的定向性、侧向性和逆向性发展。对于艺术设计的思维形式来说,这几个方面都是进行艺术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了解、掌握并有意识地进行这种思维方法的训练,有利于我们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充分开发艺术潜力,提高设计思维的效率和创作能力。

聚合思维就是将在艺术设计过程中所感知到的对象、搜集到的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收敛”起来,探求其共性和本质特征。求同思维的运动过程中,最先表现出的是处于朦胧状态的各种信息和素材,这些信息和素材可能是杂乱的、无秩序的,其特征也并不明显突出。但随着思维活动的不断深入,创作主题思路渐渐清晰明确,各个素材或信息的共性逐渐显现出来,成为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具有共同特征的要素,焦点也逐渐地聚集于思维的中心,使创作的形式逐渐地完善起来

发散思维是以思维的中心点向外发射发散,产生多方向、多角度的捕捉创作灵感的触角。我们如果把人的大脑比喻为一棵大树,人的思维、感受、想像等活动促使“树枝”衍生,“树枝”越多,与其他“树枝”接触的机会越多,产生的交叉点(突触)也就越多,并继续衍生新的“树枝”,结成新的突触。如此循环往复,每一个突触都可以产生变化,新的想法也就层出不穷。人类的大脑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就是依照这种模式进行思维活动的。人们每接触一件事、看到一个物体,都会产生印象和记忆,接触的事物越多,想像力越丰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这种思维形式不受常规思维定势的局限,综合创作的主题、内容、对象等多方面的因素,以此作为思维空间中一个个中心点,向外发散吸收诸如艺术风格、民族习俗、社会潮流等一切可能借鉴吸收的要素,将其综合在自己的设计思维中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设计思维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设计思维过程中,以发散思维去广泛搜集素材,自由联想,寻找设计灵感和设计契机,为艺术设计创造多种条件。然后运用聚合思维法对所得素材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判断等,从而产生正确的创意和结论。这个过程也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求异——求同——再求异——再求同,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从而产生新的认识和设计思路

谈谈你对发散思维的理解

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思维主要有三个基本特征如下:

1、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这意味着个体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想法,这些想法之间没有严格的逻辑关系,但是它们都能够从一个中心思想出发,向外辐射。这种思维方式能够让个体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从而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案。

2、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思维具有灵活性。这意味着个体能够在不同的思维模式之间自由切换,例如,他们可以从抽象的思维模式切换到具体的思维模式,或者从逻辑思维切换到直觉思维。这种思维方式能够让个体在面对复杂和多变的问题时,能够灵活应对。

3、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思维具有独特性。这意味着个体能够产生一些独特的、新颖的想法,这些想法往往能够带来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能够让个体在面对创新的问题时,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吉尔福特的相关知识

1、学术思想: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这个模型是他的认知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内容。该模型将智力分为三个维度,即操作、内容和产品。操作维度包括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基本运算;内容维度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和行为等不同类型的信息。

2、研究方法:吉尔福特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心理学方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和计算机模拟方法等。他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探讨了人类智力的本质和特点。他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基本的认知过程,还涉及到高级的认知过程,如问题解决、决策和创造性思维等。

3、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吉尔福特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也有很多贡献。他提出了“全脑模型”,这个模型认为人类的认知过程是由大脑不同区域协同工作而完成的。他的研究表明,大脑的不同区域在认知过程中都有特定的功能,而这些区域之间的连接和互动是认知过程的关键。

4、社会影响:吉尔福特的研究成果对于教育和心理学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和心理学领域,成为评估学生智力和指导教育实践的重要工具。他的研究也对于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人的大脑针对一个问题,产生多种想法、设想多种路径、形成多种方案或得出多种结果的思维过程。在思维科学中,它与集中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相对。集中思维又叫收敛思维、聚合思维、求同思维或辐集思维。集中思维是从多点出发,经多条逻辑线路,到达一个点或得到一种结果的思维过程。

相比之下,发散思维是典型的自发性的或无意识的、自由流向的、非线性的(non-linear)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的多路径、多想法、多方案、多结果等特点是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所以它也是人类社会很重要的一种创造性思维。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最早提出了“convergent thinking ”和“divergent thinking”这对术语。后来吉尔福特在对人的创造力进行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他把认知、记记、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和评价作为人类智力结构一个维度的五种操作。他认为集中思维在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固然重要,但必须与发散思维相结合,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创造性思维。

后来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的高智商并不一定具有高创造性。具有创造性的人,在他的人格品质(personality traits)中还要具备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心理学家还发现,往往具有不格守规则(nonconformity)、好奇心(curiosity)强、乐于冒险(willingness to take risks)和有恒心(persistence)等人格品质的人发散性思维也较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