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利竞购韩国双龙汽车?官方回应:没有此

2.韩国双龙汽车再度面临破产 曾被上汽收购但最终不欢而散

双龙汽车之家_双龙汽车

其实每个行业和公司破产或倒闭一般有几种原因:1.公司管理不善2.公司产品质量不过关3.公司技术方面不先进4.公司领导目标不正确

隶属于上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有限公司,长期致力于在中国汽车服务贸易领域形成产业力量,围绕先进汽车制造业与现代汽车服务业,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强势品牌

2009年4月,双龙汽车由于工会与韩国警方发生暴力冲突,进入回生(破产)程序。同年,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表示有可能放弃其在公司的权益,其临时监管人决定接洽其他买家,但由于双龙汽车工会势力过于强大、且已给外界留下暴力印象,所以进程暂时陷入停滞。

吉利竞购韩国双龙汽车?官方回应:没有此

淘汰的技术。。。。。。同样奔驰212平台的产物 现在的奔驰E就是好车 双龙的就是淘汰 国人的心理真。。。

韩国曾经想进入低端的SUV市场 而当时双龙的老板刚从美国留学回来没几年 韩国是小国家 不允许太多的汽车公司存在 这样会打击国内的其他企业削弱战斗力 从而影响国际竞争 所以双龙一直在大宇下面活着 双龙的SUV技术其实相当不错 奔驰看上了 而双龙正好想进入轿车领域 而看上了奔驰当家的车型E 从而E级别的212平台出现了2种车 一个是奔驰E 另一个是高丽奔 。而且双龙的车其实仔细看挺另类的 双龙的很多设计师现在都去了奔驰(大宇破产后) 大街上看不到是因为双龙被奔驰限制出口了 很多国家不允许双龙奔进入因为技术共享太冲突。而且双龙的柴油版车型 技术共享比例更大 而且更新国人的一个误区 别以为奔驰牌子好就认为双龙用别人的技术 奔驰的小排量一直比日本车没有竞争力 奔驰也从双龙那里拿走不少技术 国内没有卖的奔驰S430就是双龙现在的W的机器 而其是双龙发明的。

韩国双龙汽车再度面临破产 曾被上汽收购但最终不欢而散

吉利出手收购的风声不断。

昨日,据相关报道称,吉利汽车或将参与竞购印度汽车制造商马恒达(Mahindra)韩国子公司双龙汽车。

虽然吉利出手收购的风声不断,但对此次收购双龙汽车,吉利副总裁杨学良表示:没有此。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马恒达的一位高管上周表示,它愿意放弃其在双龙汽车的股份,而目前马恒达所持有双龙汽车股份为74.65%,该公司正在寻求从亏损的合资企业中退出,以获得更好的现金流。

从这则消息中不难看出,抛出吉利并购或许就是双龙汽车在为自身寻找新投资者的一种借口。

公开资料显示,马恒达成立于1945年,是印度最大的车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拖拉机制造商之一。双龙汽车成立于1954年,是韩国知名车企,旗下主力车型为SUV。

2011年3月,马恒达宣布以523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0.24亿元)的价格,成功收购双龙汽车70%的股权,成为该公司最大股东。

自2013年以来双龙汽车进行了两轮价值13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7.52亿元)的配股,目前马恒达对双龙汽车的持股比例达到74.65%。

近年来,由于产品销量不振、研发资金较低等因素影响,双龙汽车陷入经营危机。截至目前,双龙汽车已连续13个季度出现亏损。

销量方面,今年1-5月,双龙汽车在韩国的销售量为31110辆,同比下降35%。出口80辆汽车,去年同期为10299辆,同比下降21%。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力帆汽车股价涨停,同样引发市场猜测,被传言吉利汽车将收购力帆股份。基于市场上的信息,吉利杨学良在微博上回应称“没有此”、“没有的事”。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日前,韩国双龙汽车公司(SYMC)再度申请破产重整(ARS),作为申请正式破产前的程序,申请ARS意味着韩国双龙汽车公司最多有三个月的时间来解决其流动性问题,否则将正式进入破产程序,而这已经不是双龙汽车第一次进入破产程序。

早在2004年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之后,该公司内部的一些列反对声音使得这一收购最终不欢而散,在2009年还发生了双龙汽车工会成员围堵中国驻韩使馆,谴责该公司大股东——中国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窃取韩国汽车技术、违背当初投资协议”,并将把上汽告上法庭的情况。最终双方在2009年终止合作,并在2010年印度企业马辛德拉(Mahindra?&?Mahindra)和双龙达成协议,出资5225亿韩元收购双龙汽车70%股份,成为双龙汽车新东家,但现在印度人也撑不住了。

根据海外媒体的报道,目前印度Mahindra集团持有双龙75%的股份,印度人原在今年夏天将手中的双龙股份甩卖出去,但显然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愿意接手双龙汽车这个烫手山芋。而且双龙汽车原应在今年12月中旬偿还摩根大通银行提供的600亿韩元的,但显然疫情的影响让双龙汽车的经营变得越来越差,目前双龙汽车申请开启的破产重整(ARS)程序将在短期内免除主要和利息的还款压力,但留给双龙汽车的时间显然不多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