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为造车步入新阶段,2021年底上市,背后主角是长安!

2.深耕汽车产业之后,华为反而显露更多短板? | 汽车产经

3.阿维塔11什么时候上市

4.长安汽车、华为、宁德时代联合推出高端品牌,方舟架构首次发布

长安汽车与华为合作造车的消息是真的吗_长安汽车与华为合作的汽车什么时候上市

虽迟但到,长安的高端电动品牌来了。

11月14日,在央视《第一发布》首期节目中,长安汽车宣布将携手华为和宁德时代联合打造一个全新高端智能汽车品牌,长安汽车称,三方合作内容包括智能电动汽车平台和产品。

另外,长安也首次公开旗下可进化的智能架构——长安方舟架构,覆盖?A0?级-C?级所有车型。长安官方表示该架构未来可实现中央集中控制,预留了高阶自动驾驶能力,包括36个传感器,高精度地图和定位,5G模组和高算力域控制器等。

一个是自主品牌的头部势力,一个是全国乃至全球动力电池产业的头把交椅,再加上比谷歌的世界级软件和信息技术公司,这毫无疑问是全方位的“国家队”。在各大品牌早已陆续建立独立电动车品牌之后,长安这回牵手两位大佬姗姗来迟,算盘里到底谋划着什么出奇制胜之策?这个三足鼎立的组合又该打好配合,让长安长治久安呢?

三军会师,谁掌帅印

按照常规的合作模式,华为和宁德时代作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担当的应该是零部件的供应商。但是长安官宣的说法是“携手华为和宁德时代联合打造”,这意味着二者并不是单纯的供应商,甚至可能在品牌产品战略上拥有一定的决定权。

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受益者,宁德时代创立仅九年便成为全球领先的锂离子电池研发制造公司,手握国内动力电池产业大旗。但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日渐扩大,动力电池产业的战场也逐渐烽烟四起,国内有比亚迪,国外有松下、LG。

于是,宁德时代开始不愿一直做个单一的供应商角色——8月11日,宁德时代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围绕主业,以证券投资方式对境内外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上市企业进行投资,投资总额不超过2019年末经审计净资产的50%,即不超过190.67亿元(不含本数)人民币或等值币种,其中境外投资总额不超过25亿美元,有效期为12个月。

随后,8月20日,宁德时代与蔚来汽车等共同设立武汉蔚能电池资产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25%。

到了9月3日,宁德时代就与长安汽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且是由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执行副总裁谭本宏与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总裁周佳等多位企业高层亲自出席签约仪式。双方当时并未透露具体合作内容,只是表示“将在智能网联电动汽车及智慧能源生态等领域建立长期深入的合作伙伴关系”。

而华为自2019年宣布进军汽车产业之后,一直对外宣称“华为不造车,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近半年来,华为一直在钻研自动驾驶系统以及5G网络技术,5月中旬,华为联合31家汽车产业相关企业建立5G汽车生态圈,7月上旬又公布了多项涉及自动驾驶和电动车的技术新专利。

据目前媒体公布消息判断,华为目前深度合作企业主要是北汽新能源和长安汽车。

此前两个月内,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等高层,曾多次与北汽新能源总经理刘宇,北汽新能源副总经理兼ARCFOX?BU总裁于立国等会面。

此前,官方还透露北汽新能源与华为深度合作车型在2021年底或2022年初推向市场,该车型用了华为全套解决方案。

而在与长安的合作上,双方近两年来也是来往频繁——2018年1月11日,长安汽车与华为、中国移动通信、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在重庆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开展LTE-V及5G车联网联合开发研究;2018年7月4日,长安汽车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聚焦智能化与新能源的发展;2018年7月至12月,双方聚焦智能化与新能源的全面深入合作落地,明确全面战略落地项目,签署项目合作协议。2019年1月,华为与长安汽车全面深化战略合作落地,并正式在长安汽车重庆总部建立联合创新中心揭牌仪式在长安汽车总部重庆隆重举行。

虽然华为一直以来的操作都像是铁了心要做“增量零部件”供应商,但是当前在长安这档子事上,“联合打造”一词就让吃瓜群众多了些想象空间。

在这次官宣中,长安并未公布新品牌的正式名称,没有透露三方合作具体模式,也没有透露华为和宁德时代是否会在资本层面持股。所以三者在新品牌中的分工定位以及合作车型的量产时间表等具体信息,还有待更多官宣消息来解答。

不过按照宁德时代此前公布的投资判断,宁德时代大概率会持有一定分量的股份,同时,华为自然也不能例外。可以看出,在这场三大领域头部企业的联手并不是简单的产业链合作。

后来者长安,能否居上?

过去,在“市场换技术”的路线下,自主品牌只有在低端互相消磨的份。但是时至今日,随着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成熟,高端化转型已然成为自主品牌扭转品牌形象不得不走的道路。

燃油车型方面,吉利汽车2016年与沃尔沃联合打造新品牌“领克”,对标主流合资品牌。长城汽车也于同年发布了高端SUV品牌“WEY”,奇瑞则在2018年发布了旗下高端品牌“星途”。

进入2020年,国产Model?3开始交付,特斯拉开始强势侵占国内电动车市场,在特斯拉刺激下,多个企业发布了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

今年7月,东风集团20发布了高端新能源乘用车品牌“岚图”;此外,9月下旬北京车展刚结束不久,业界便传出上汽密谋推出高端电动车项目“L”的消息,据称还是董事长陈虹亲自挂帅,总裁王晓秋任总指挥;到了10月下旬则有消息称,广汽新能源将独立运营“埃安”品牌,具体细节将于11月新能源汽车品牌之夜再作详细公布。

而长安早在2017年,就宣布启动“第三次创业——创新创业”,并表示拟在2025年前全产业链投入1000亿元、调动1万人用于新车型、新能源、自动驾驶等领域的研发。

虽然2018年陆续公布了“北斗天枢”智能化战略和“香格里拉”新能源战略,但是在实车的规划上一直未见实质性动作,让人不禁开始猜想长安的高端电动车品牌到底是在厚积薄发,还是胎死腹中?

9月在北京车展上,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针对高端品牌称,不久会有消息发布,但公司非常慎重,消费者不会因为“我这是个高端新品牌,大家就买我的产品”。

朱华荣此番表态,正面回应了那些关于长安高端化失败的猜想,意思就是说,“我们不是慢,只是更谨慎”。可想而知,长安这次“虽迟但到”背后,必然经历了不少的自我否定。但是也并不意味着后来者就有望居上,也有可能是更艰难的追赶。

在当前新能源汽车板块不断走高,产业规划不断向新能源化智能化倾斜的大环境下,即使看似再难以企及,自主品牌再难也终归要踏上电动化的坚定道路。

这一步对于长安而言,仅仅是开了个头。

在与各大自主品牌的较量,以及特斯拉这样的新势力的碾压之下,长安的电动路线还要经历好多轮浴血奋战。华为与宁德时代的加盟,能否为长安打好该有的配合?三者能否默契地做到各取所长和平共处?还有待进一步观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华为造车步入新阶段,2021年底上市,背后主角是长安!

11月25日,华为内部发出一份名为《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的文件。文件中,华为又一次明确强调华为不造整车,而是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华为之所以再次强调不造车,与最近“华为要造车”的舆论分不开。

11月14日长安汽车举行的品牌日活动上,长安汽车宣布正在与华为、宁德时代共同打造一个全新的高端智能汽车品牌,并且目前联合打造的首款产品即将进入量产。

此后,迅速传出了华为汽车已经造出的传闻。传闻称,华为汽车明年底上市,12月或明年一季度发布。这款新车是与长安汽车合作打造,设计师是原保时捷总设计师,定位为跨界类SUV,定价为20万~40万元,自动驾驶可实现L4级别(小鹏目前接近L3)。

此消息一出,在业内造成了不小的震动,多股股价震动。其中,长安汽车当天开盘走强,9点57分强势封板。

但华为的一纸文件,瞬间击碎了华为造车的传言。

不过,很多人心里依旧有着疑问:“华为不造车,在汽车行业该怎么干下去?”

其实关于这一问题,华为方面早已有了明确的目标。

2019年上海车展第二天举行的汽车关键技术论坛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进行近半个小时的演讲,详述了华为在汽车出行领域的业务布局。徐直军指出了华为在汽车方面主要在做的几件事,主要是在四个方面的汽车解决方案,分别是:

1、链接:提供4G、5G的通信模块。

2、计算平台:计算大脑,用于自动驾驶、模拟仿真等。

3、华为云:提供名为八爪鱼的自动驾驶训练平台。

4、智能终端生态和车结合:实现全场景智能生活,这方面主要指消费者业务和汽车生态打通。

徐直军说,华为在智能联网电动汽车市场,主要是基于ICT技术,成为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最后他总结出三句话:华为不造车,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

华为在ICT领域方面拥有坚实的基础,其核心技术优势大致包括:芯+OS+AI算法+云+传感器。

1.芯:海思通用五大类芯片,为汽车芯蓄力,包括AI芯片昇腾系列、CPU鲲鹏芯片、手机SOC芯片麒麟系列、5G基站芯片天罡和5G基带芯片巴龙、联接芯片凌霄系列;

2.OS:研发鸿蒙操作系统储备基础软件技术,转化为汽车鸿蒙座舱操作系统HOS、智能驾驶操作系统AOS、智能车控操作系统VOS以及跨域集成软件框架Vehicle?Stack;

3.AI算法:依托昇腾AI芯片+AI机器学习算法基础实现计算的快准巧;

4.云:依托昇腾+鲲鹏等芯片,实现无时无刻的云服务;

5.传感器:布局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

2019年5月,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亲自签发了文件,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组,并将业务方向划定为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智能车云五大板块。这也吹响了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集结号"。

华为推出了车载系统"HiCar",华为HiCar是为汽车提供的"人、车、家"全场景互联的解决方案。例如,通过手机远程控制车门、车窗、车灯,空调等,还包括加油、违章提醒、路况提醒、停车位牌照寻车等。

华为预计,2021年,HiCar将在500万台车中进行预装。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常务董事余承东表示:"随着时间的发展,未来希望所有在马路跑的车都能支持HiCar。"

事实上,HiCar只是华为布局智能汽车领域的一大缩影。目前,华为在车载硬件模组、芯片、软件、自动驾驶、5G通讯等方向均有相关业务的布局。对于广大车企而言,华为虽然不会造车,但也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合作伙伴。

不参与整车制造,并不代表华为不涉足汽车领域。恰恰相反的是,华为造的正是汽车中最难的部分之一,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布局可谓迅猛。

华为此次强调不造车,算是给舆论画上了一个休止符,也是给合作伙伴和业内吃了一颗定心丸。虽然很多人猜测,华为不造车只是时候未到,但至少在此次文件生效的三年里,华为还是一个好的合作伙伴、一面坚实的技术后盾。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深耕汽车产业之后,华为反而显露更多短板? | 汽车产经

十年云计算浪潮下,DevOps、容器、微服务等技术飞速发展,伴随着国家互联网+的政策落实,互联网新兴技术应用到传统行业已经屡见不鲜。

而在当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速度迅猛的背景下,互联网大厂开始纷纷寻求与传统企业的合作。互联网大厂都选择与新能源市场寻求合作造车,这是要发展制造业?

1、头部科技企业“造车”,都不约而同选择了广汽埃安

当下,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加速发展,新能源车行业的市场机遇开始显现,由此带来的产业跨界联合也开始增多,腾讯、华为、滴滴、百度等科技巨头纷纷传出了“造车”绯闻。

不过,对于这几大头部科技企业来说,要想进军潜力巨大的新能源车市场,其面临的一大困局在于缺乏整车平台及整车设计、制造能力,因此必须在众多新能源造车势力中寻求可靠的合作伙伴,才能在未来的“赛道”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这些全球顶尖科技企业最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广汽埃安。

据了解,自2017年以来,华为、腾讯、滴滴、百度、科大讯飞等全球头部的科技企业,已经在智能化、网联化和自动驾驶等领域分别与广汽埃安进行了多次战略合作部署或深化合作签约。

甚至就在前不久新近宣布要造车的“雷布斯”,也第一时间前往广汽埃安公司调研。可以说,广汽埃安已经成为了当下各大科技公司追捧的对象。

而且,各大科技企业与广汽埃安的合作,都不仅仅是简单的供应需求或者买卖关系,而是极其深入且独特。

比如,滴滴找到广汽埃安,并不是和其他品牌一样为了定制网约车,而是把埃安作为滴滴发力未来无人驾驶共享出行市场的第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结合双方各自的优势,全新定义并开发一款可投入规模化应用的全无人驾驶新能源车型,并全速推进量产,未来的目标是加速推进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大规模运营。

同样,华为和埃安的合作,是双方都投入超百人的研发团队共同办公,一起联合研发造车,目标打造一款划时代的超级智能纯电车;腾讯与广汽埃安的合作,不只是停留在搞车载微信,而是围绕智能网联、智能出行、数字化运营、生态链构建等全方位的领域深化合作。至于科大讯飞,则直接选择了与广汽合资成立一家全新公司“星河智联”,让双方成为了利益共同体。

2、新能源车市场是未来科技主战场,IT联合才是王道

如今,汽车电动化的趋势已不可逆,属于智能纯电动车的时代必将到来。为了在这一全球未来最关键的“赛道”中决胜,全球各大汽车品牌都在争相抢夺优势。

除了汽车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联合,汽车产业内部也在加速的整合。一直以来,由于外资品牌掌握着传统燃油车“三大件”核心技术,自主品牌在合资企业中几乎没有什么话语权,同时合资企业也只能被动接受外资品牌的车型输出,甘当为其代工的配角。

如今,凭借着全球领先的新能源车平台以及电动化、智能化技术,中国新能源车品牌终于有机会成为主导市场的主角,合资品牌开始给自主品牌反代工。而作为智能化的核心,如之前所述,无论是大数据技术,还是云计算技术,都是互联网大厂才能具备的高新IT技术。

实际上,如今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已经被包括国企在内的众多大厂应用到多种项目中:大到航天数据存储,小到APP上商品的精准推荐。而在各行各业迫切需要这类人才的情况下,人才市场的供给却十分不足。据《大数据人才报告》显示,目前全国的大数据人才仅46万,未来3-5年内大数据人才的缺口将高达150万。

因此直接导致了这样一些高薪资低要求的职位招聘出现在各大互联网大厂中:华为给1-3年经验的大数据开发工程师开到了高达4万的月薪;字节跳动给到的30k-60k的大数据开发工程师,只要1-3年工作经验;网易给3-5年经验的大数据架构师开到了高达40k的月薪,这意味着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工作成为了新的就业风口。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阿维塔11什么时候上市

在上半年带飞一众车企的股价之后,如今的资本市场上,华为的加持效应似乎正在减弱。

8月24日,长安联合华为、宁德时代打造的高端品牌阿维塔正式发布。曾经,凭借这个三方合作的消息,长安的股价一度接连涨停。而当天,当新车亮相、战略曝光,一切更为可期时,长安的股价却随着发布会的召开,从最高涨幅2.21%直接下跌了4.51%。

在另外一边,华为汽车解决方案的扩圈之路也在面临考验。

8月25日,哪吒汽车与华为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这意味着,继北汽、赛力斯、长安、广汽之后,与华为达成深度合作的车企达到了五家。

但对于这次合作,外界却并非完全看好。哪吒的出现,似乎更印证了那句“华为的合作伙伴多是二三线车企”。

在此前6月底的上汽股东大会上,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面对投资者的拷问曾明确表示,“不能接受与华为等第三方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合作”。

在他看来,在软件服务日益重要的智能化汽车时代,让华为等成为灵魂,上汽仅仅作为生产硬件的躯体,这样的方案并不可取。

“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陈虹的这一发言,也将华为当下的汽车解决方案无法得到业内广泛认可的现实暴露无遗。

显然对于当下的华为而言,要想打通整个汽车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的焦虑要面对。

1,华为的变现能力究竟如何?

从ICT领域切入智能汽车行业,如今华为的智能汽车产品与服务主要聚焦于五大系统——智能驾驶(平台)、智能座舱(鸿蒙车机OS为核心)、智能电动、智能网联、智能车云(智能车控和智能云服务)。

依托于这些技术,目前与华为进行深度合作的五家车企,合作模式也被分为了几种:用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HUAWEI Inside”模式的极狐、阿维塔;用零部件供应商模式的哪吒;以及进入了华为销售渠道的赛力斯。

关于这些企业为何选择与华为合作而不担心“丢掉灵魂”,并不难理解。对于初出茅庐的新品牌而言,华为所拥有的关注度和技术正是他们缺少的东西。

以极狐和赛力斯为例。在与华为的合作开花结果之前,在一众新品牌之中,外界对它们知之甚少。

销量方面,极狐在2020年10月推出首款量产车型阿尔法T之后,其全年销量仅为709辆。至于赛力斯5在进入华为渠道之前,其2020年的全年销量也仅仅732辆,2021年1-3月的销量为150辆。

但是在有了华为的加持之后,一切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极狐的第二款车型阿尔法S在今年的上海车展正式上市之前,因为一段搭载华为自动驾驶技术的路测顺利破圈,以至于上海车展上的极狐展台也成了全场人流最大的展台之一。

华为体验店的赛力斯5

而赛力斯在4月份进入华为渠道之后,官方发布的订单数字也被刷新过数次:“两天订单破3000辆”、“一周订单突破6000辆”、“一个月全国订单已超一万辆”……

不过,尽管一时风光,但如今华为带来的光环似乎也在逐渐消散。

首先是赛力斯谜一般的销量让外界对华为的变现能力产生质疑。

中汽终端零售数据显示,赛力斯5 4~7月的销量成绩分别为129辆、204辆、10辆和507辆,与最初火热的预订情况相去甚远。

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从官方回应及相关信息来看,此前公布的订单数量虚高,再加上工厂的产能跟不上是主要原因。

据说在赛力斯5最初进入华为渠道时,由于排队试驾的消费者众多,华为的销售人员曾向顾客建议,支付1000元意向金可以优先试驾,若后续不订车这部分钱也可以退。而此前不断刷新的订单,统计口径或许正来源于这一数据。

不过在四五个月之后,如今再来到华为的体验店,看车的消费者已经不再像往日一般众多。在华为的官方商城里,此前1000元“赛力斯华为智选5意向金”也已经悄悄改为了0元的“赛力斯华为智选5预约试驾”。

关于目前的交车周期,华为的销售人员表示预计为5~8周。同时,为缓解消费者的焦急情绪,赛力斯还推出了如果超过60天每天赔偿200元的服务。

但是尽管如此,在华为商城以及赛力斯APP的评论中,催单的消费者仍然不在少数。甚至在APP上有人晒出的截图显示,获得的赔偿金额已经超过10000元。也就是说这名消费者已经苦等了近4个月。

关于交付周期为何如此之长,此前曾有知情人士向媒体表示,原因之一在于小康股份此前一团糟的供应链并未准备好,直到最近几个月才慢慢步入正轨。

此外,一位从重庆金康两江工厂生产线离职员工还表示,“产销跟不上,是因为工厂一直都未达到华为技术人员的要求”。

而事实上,这样的现象此前用代工模式的蔚来、理想也曾面对过。初涉造车,强悍如华为,也难以避免初期的一地鸡毛。

具体到卖车层面,从我们的实地体验来看,过去习惯卖电子产品的华为初次卖起车来,也有诸多有待改进之处。

比如说,在华为的体验店里,负责卖车的员工也只是接受过短期培训,此前并没有汽车销售经验。在对车辆进行介绍时与滔滔不绝的4S店销售相比明显更为生疏。

再比如在服务细节上,由于店内车辆设置了展车模式。这一模式之下,车辆的大部分功能都无法操作,甚至5最具特色的华为车载系统、华为音响等消费者也难以获得直观感受。

2,“技术狂人”也有技术挑战

在外界眼中,华为一直被视为强悍技术的代表。从通信设备,到手机等智能终端,再到半导体业务,华为凭借强悍的技术实力,在自己想做的业务领域里一直无往而不利。

切入汽车领域,华为对自己有着明确的定位——智能网联电动车领域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作为现代工业上的明珠,汽车产业可能要比华为过去所深耕的行业更为复杂;而智能网联电动车+增量部件两个定语,更意味着这是一个新技术不断、新挑战也不断的全新领域。

从一些被爆料的信息来看,在进军汽车领域这件事儿上,以技术著称的华为也面临着不小的技术压力。

首先是激光雷达方面。

在2020年12月份时,华为曾正式发布了一套车规级前装量产高性能激光雷达产品和解决方案。就在同一天,极狐方面也透露,与华为合作的新车型(也就是后来的阿尔法S华为HI版)将率先搭载这一产品。

搭载激光雷达的华为阿尔法S华为你HI版

今年4月份的上海车展前夕,阿尔法S华为HI版正式亮相,并凭借一段自动驾驶路测顺利出圈。

按照之前的规划,这款被称为“全球首款激光雷达量产车”的新车型身上最大的亮点——三颗激光雷达,应该属于华为出品。但据知情人透露,这些激光雷达实际上却是另一家科技企业速腾聚创的产品。

关于华为的激光雷达为何没有上车,有说法认为,华为或许是在开发、量产过程中遭遇了意料之外的问题导致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为了最终车辆解决方案交付,只有选择在短期内用市场现有的成熟解决方案来进行替代。

而除激光雷达不如预想中顺利之外,在电动车最核心的电驱动系统方面,华为似乎也面临一些质疑。

以搭载在赛力斯5上的华为DriveONE多合一电驱动系统为例,这一系统集成了电机控制器(MCU)、电机、减速器、车载充电机(OBC)、电压变换器(DC/DC)、电源分配单元(PDU)及电池管理系统主控单元(BCU)七大部件,自称为“业界首款超融合架构的动力域解决方案”。

但关于这一系统的实际水平,此前《中国汽车报》曾在报道中引用一位汽车电机领域的权威专家的评价:“这款产品并不怎么样,没啥正经厂商愿意用。”

虽然这一报道中并没有透露这位专家的真实身份,但不得不说,在汽车这个充分竞争的行业里,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有发展多年的成熟供应商。即使华为的研发能力再强,但作为一个新入局的跨界者,想要短时间内实现超越,的确并非易事。

此前,在华为与极狐的合作中,就曾有参与其中的北汽员工“吐槽”,华为汽车事业部有造车经验的人并不多,甚至最初负责这一项目的PM也因为没有造车经验,还导致了很多决策失误。

“华为在ICT领域确实很强”,这名员工表示,“但在汽车技术层面,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

3,汽车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路有些难

关于华为选择做汽车解决方案提供商而非整车制造,此前华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在接受访时曾如此解释:“华为的劣势是不擅长机械制造……全球和中国都不缺车企,缺的是智能网联电动车领域的基础供应商”。

而华为销售服务部总裁迟春林的说法则更为直接,“如果造车,就会和当地车企产生直接竞争”。

显然,在华为的思路里,零部件供应商有着更广阔的市场。只是从上汽董事长的发言来看,华为的想法多少还是有些一厢情愿。在主机厂眼中只做零部件,并不意味双方就没有竞争关系。

对于车企而言,如果选择华为这样的第三方整体解决方案,不仅将失去包括车辆布局、ECU(发动机控制器)、转向、制动、底盘等核心零部件的选择话语权,同时在OTA频率、各种数据的集、运用上也要受制于供应商。对于一直处于产业核心地位的主机厂而言,这显然无法接受。

除此之外,华为进入汽车行业选择的这一模式,虽然看似是一条捷径,可以避开整车企业的锋芒,但对于更讲究规模化效应的和数据量的解决方案提供商来说,只有获得足够多的合作伙伴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而华为进入汽车领域时间尚短,想要达成这一点,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市场验证和经验积累。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近两年宣布进军汽车领域的科技企业越来越多,从百度、小米再到苹果。但有意思的是,没有一家企业选择华为“汽车解决方案提供商”这条路,反而纷纷自己下场造车。

也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虽然华为已经不厌其烦多次辟谣不会造车,甚至任正非直言“谁再说造车就走人”,但外界关于华为造车的猜测依然从未停止。甚至不少人依然坚信,未来华为亲自造车几乎是必然选择

4,写在最后

在8月份时,华为曾发布过一份业绩数据。上半年,其销售收入为320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29%;净利润为314亿元,同比下滑24%。

具体到三大业务板块来看,运营商业务收入136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14%;企业业务收入42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而汽车所属的消费者业务下滑最为明显,同比大跌46%,收入为1357亿元人民币。

此前,关于消费者业务的大跌,华为消费者BG CEO及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曾坦言,唯一能弥补这块业务缺失的,就是智能电动汽车。“虽然汽车的销量没有手机的销量大,但其单品的价值非常高。”

可惜的是,从赛力斯当前的表现来看,要达成这样的目标,显然任重道远。

至于To B端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继苏菁在7月底因不当言论被免职之后,前几天又有媒体报道称其人事调整还在继续。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的岗位被裁撤,此前担任这一职务的王军被任命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OO、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

关于这两次人事调整,有不少分析认为,其根本原因,可能在于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成绩未达到战略预期所致。

虽然真实情况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从目前的表现来看,焦虑,仍将成为进军汽车领域的华为将来一段时间内的关键词。

长安汽车、华为、宁德时代联合推出高端品牌,方舟架构首次发布

阿维塔112022年8月8日上市,年底大批量交付。

作为全新一代智能电动汽车技术平台,CHN平台拥有六层架构,分别是机械层、能源层、电子电气架构层、整车操作系统层、整车功能应用层,以及云端大数据层。

阿维塔科技发布会上,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共同揭晓CHN平台,三位董事长均都表示,用最好的技术打造CHN平台,打造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

该平台由长安汽车(C)、华为(H)与宁德时代(N)以三方用共创共赢的新模式打造,其中华为主要负责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软件系统的开发。

长安汽车算是国内自主品牌资历较老的一个品牌,掌握成熟的整车技术;华为一直秉持帮车企“造好车”理念,已与赛力斯、极狐合作,得到了市场的肯定;宁德时代更不必说了,一直都是全球动力电池巨头,就在周四(6月23日)刚刚发布了第三代CTP——麒麟电池,在此之前还发布创新性的钠电池等。

阿维塔11定位情感智能电动SUV,有4座和5座两种布局,自发布就广受期待,具备多层架构,强计算以及高压充电多重特点,并提供6款外观颜色,和2种内饰配色。新车是一款轴距为25mm的中大型SUV,用华为HI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搭配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以及长安汽车的整车技术。

11月14日,长安品牌日活动在央视《第一发布》节目中首播,在现场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正式宣布,长安汽车将与华为和宁德时代联合打造一个全新高端智能汽车品牌,也意味着该品牌将会主打高端智能产品。

在现场除了宣布三家联合打造高端智能汽车品牌的信息外,会进化的智能架构——长安方舟架构也首次面世。这个平台是长安汽车研发4.0时代的全新造车理念,方舟架构在智能化、大数据背景下,对长安汽车持续提升整车基础性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该架构可以包含小型到中大型级别,这也涵盖了目前90%的车辆级别。

方舟架构下的产品支持安全可扩展的智能驾驶配置,并且兼容8种发动机状态,排量覆盖1.2-2.0L,兼容48V低压混动(LV-HEV)、高压混动(HV-HEV)、插电混动(PHEV)3种电气化动力,匹配8种变速箱模块,具备16种动力组合模式,充分满足前瞻的动力布局。可以说,目前主流的动力系统它都可以包括在内。

未来方舟架构下新一代产品也会搭载目前长安新一代的蓝鲸系列发动机,官方表示,未来新产品的0-100km/h加速时间会比现有车型最大缩短24%。在技术层面,通过降低发动机曲轴中心12mm,动力布置倾角由前倾7.5?优化至后倾10?等技术方式,方舟架构下车型可以让动力总成的布局更紧凑,重点是可以让车辆的重心下降20-65mm,日常驾驶感受上可以带来更宽阔前方视野,更低的中心也可以让我们日常驾驶的稳定性更好。

随着长安汽车、华为、宁德时代三方联合,也意味着长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相信,强强联合下,再加上全新的方舟架构的推出,未来将会给我们带来安全性、品质感更高的产品。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